劉春華
摘要:當我們延著社會進程不斷進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為起到宣傳和引導作用媒體也呈現多樣化,例:自媒體、新媒體等的出現,各類新聞信息的即時性,真實性,傳播飛速,以此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精神需求。這類媒體的新生一方面代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進步,不同的傳播方式迎合大眾視覺。另一方面卻對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造成沖擊,競爭增加。本文著重從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記者的具備的技能,新聞敏感性,培養和提高等幾方面闡述觀點。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記者;新聞敏感性;培養和提高
鑒于客觀現狀,就會迫使廣播電視臺等的媒體需要積極改變思路,提升業務敏感度,從不同視角反應黨意民生,多元化展現社會風貌,還原新聞本質是當今廣播電視編輯記者的必備技能。對于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具備的剛性需求越來越高,衡量一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是否資深已經不僅僅是對于寫作方面的硬性要求,而更加側重的是軟性實力——新聞敏感度中的敏銳程度。這種敏感度不是先天具備的,它是通過實踐和理論的不斷磨合,不斷總結,立足于新聞本身不斷向縱向緯度拓展。而今,這種用于工作中的敏銳性是成為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核心技能,成為一種職業素養。
當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善于從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弱小一點引發到線,進而發展到面,形成自己獨特的新聞視角,并對新聞本身所呈現的問題加以解析,力求在客觀反應事件的同時,也會讓大眾引發思考,獲得觀賞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成為最有價值的新聞報道者。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記者的一個非常確定性的必備技能一定是新聞敏感性,就像任何寫作都是來源于生活一樣,新聞也不例外,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發生各類事件,如果善于將這種敏感性運用到工作中,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就可以快速挖掘到事件的新聞價值,探究深層次原因,為觀眾提供引發思考,有深刻含義的作品。
由于現階段未將這種潛在的軟性技能——新聞敏感性,提升到從事這一行業的必修課,大多數的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編輯記者對于題材的捕捉的敏感性仍然運用的僵硬,表現缺乏張力,無法與時俱進的融合。因此培養和提高新聞敏感性是當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記者的當務之急。
一、補足短板,加強學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成熟是一切致勝的法寶,作為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記者應具備的工作職能如下:
第一,必須在遵守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則下進行;
第二,尊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是合格從業者必須堅守的準則;
第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對從業者的職業要求;
第四、堅持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是衡量一名從業者是否合格的標尺;
第五、努力鉆研業務,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政治政策的領悟能力;
第六、加強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提升專業素養;這種新聞敏感性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量變引發質變,只有不斷的提升自身知識儲備的容納力,不斷拓寬各行業的縱向認知,才會在編輯中更加游刃有余。
二、一切創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記者其職業的特殊屬性決定了他們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工作素材,甚至可以通過洞察力發現極具新聞熱點的好點子,好方法。當善于發現不再是偶然得知,而是融入骨子里的慣性思維,那么這已經具備從業者新聞敏感性的能力基礎。當生活中發生新聞價值的線索時,作為我們的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是否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是對編輯記者工作的工作能力考驗。當我們能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檢索出具備新聞素材的熱點時,那么至少在段位上,不是入門級。?對于編輯記者的要求延伸一步來說不僅具有撰稿能力,還需要提升分析力,當前環境下如何引領廣大受眾群體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是判斷一名廣播新聞編輯記者是否資深的方法。
對于新聞敏感性的提升,不外乎“老三樣”,即意識、融入、總結。下面分開細談:
第一,”意識“是大腦中時刻反射出的符號,例如:在觀察景物時,是否可以就景物這樣的素材引發聯想,延伸到如今的環保問題,是否有原生態的素材等等。
第二,”融入“是指自已不僅一名”個體“,而是在個體前加一個定語”新聞“這樣思考的結果是將自己定位更加細化,縮小了范圍后,一種習慣性思維立刻浮現眼前,那么屬于職業敏感的那部分細胞便充斥于大腦中,一種職業習慣便驅使自己延著這種思路捊下去。
第三,再說“總結”,凡事要對呈現眼前、過往及未來會有階段性總結。匯總是一個人或者一種職業對于曾經的經歷進行的一種階段性概括,希望可以不斷吸取經驗,在以后可以揚長補短。另從業者必須要對自己工作抱有極大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從觀眾的視角觀察融入生活,總結生活,對新聞事件分析、總結。引領觀眾興趣不斷晉級,由以往的迎合觀眾的題材,變為題材引導觀眾。這是優秀與普通之間的根本區別。更多的取決于“新聞價值”大小,它也是度量成功與否的標準。
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這個漢語詞匯出自于韓愈《勸學解》,大意為做事情要想成功,需要反復思考、深思熟慮,若是隨手隨意、隨隨便便行事,做事不經過大腦,必然招致失敗。古人尚且勸戒,說明“思考”的重要性。一名處處用心的編輯記者,會將許多色彩鮮明,個性鮮活的人與事注入新聞視角,當他們運用思考這一邏輯思維模式到工作中,好新聞可能會處處所見,當置換角度不同,可以深受觀眾好聽的新聞題材便會不絕于耳。相反,如若思考不深入或者偏離主題,那說明這種思考是無效的,涉及的新聞價值將會極其有限。可見思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作為新聞媒體人,一定要將日常各類國家各類新聞、會議政策多聽多讀,黨心民意貫徹始終,因為各類會議本身就蘊含著新聞價值,當你精準解讀,定位準確的觀眾,對不同層面觀眾具有導向作用。
總結:作一名優秀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想成為行業中標桿,這是一條道阻且長的過程,但是綜觀大多數成功的人他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多的是先做一個有心的人。用那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對于廣播電視編輯記者來講需要不斷的摸索,特別我們是對外宣傳的媒介,一舉一動代表著國家的黨心,我們的素材具有極強的導向意義,所以,更要不斷檢視自身,不要出現思想滑坡,立足公正、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蘇華. 新聞編輯記者如何提高新聞敏感性[J]. 信息記錄材料, 2018, 19(003):146-147.
[2]馬帥. 新聞編輯記者如何提高新聞敏感性的幾點思考[J]. 傳播力研究, 2019, 003(023):P.127-128.
[3]李暢. 新聞編輯記者如何提高新聞敏感性[J]. 社會科學(全文版):00055-00055.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融媒體中心?新疆?博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