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鋒
摘要:就現階段而言,專利侵權訴訟中“證據偏在”仍占據主要地位,導致專利侵權訴訟案件中權利人的舉證困難。基于此,文章從專利侵權訴訟案件舉證存在的主要問題列出其表現為:法律關系構成要件難證明、損害賠償數額難證明兩個方面,并提出針對性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專利侵權;權利人;舉證難
一、我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舉證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常而言,專利侵權訴訟有別于民事訴訟,因為民事訴訟各當事人接觸證據的機會雖然有一定差別,但是并不大,而專利侵權訴訟通常表現為專利侵權人一方較容易獲得證據,而權利人一方則通常難以獲得有效證據,兩者證據獲取的機會差異表現較大,除此之外,專利侵權人還具有較大機會隱匿甚至銷毀對權利人有益的證據。綜合分析,造成專利侵權訴訟形成“證據偏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專利權客體具有非物質性。專利權同屬于知識產權,即其同樣具有知識產權的特點,客體的非物質性。這就導致專利侵權往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即專利侵權不導致權利人的物理損耗、不發生物理層面的占有、不會導致物理上的變化,專利侵權除了權利人難以發現侵權事實以外,還存在權利人難以阻止其安全行為的繼續發生。
其次,權利人收集證據的時間有限。隨著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不斷重視,專利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利益導致專利侵權案件時有發生,在現有的專利侵權案件中,有部分權利人訴訟的目的并非單純保護專利權利,還存在搶占市場,打壓競爭對手的目的。在現實中,由于市場變化較快,加上權利人取證較為困難,如果搜集到充分的證據進行訴訟,雖然可能贏得官司,但是卻輸掉整個市場。即專利侵權訴訟的“證據偏在”特點導致權利人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取足夠證據,導致權利人在專利權利與市場競爭中左右為難,處于較大的被動地位。
二、我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舉證難的實際的表現
(一)法律關系構成要件難以證明
侵權法律關系證明的四要件主要為:對侵權人的主觀過錯、侵權行為、損害結果、以及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證明。對于專利侵權訴訟而言,當權利人要求侵權人承擔法律責任,侵權人的行為與造成的結果或者說侵權人進行專利侵權行為獲取多少利益是需要證明的,如果權利人單純要求法院認定專利侵權行為成立,則以上是不需要證明的,但是在實際的專利侵權訴訟中較為少見,因為一旦法院認定專利侵權案件成立,則必然是侵害了專利人的權利,二者互為因果。但是法律關系構成要件之所以難以證明,具體表現在《民訴解釋》第九十一條的規定,即證明責任的風險分配制度,如果權利人無法對上述要件進行證明,則侵權行為無法成立,意味著權利人可能面臨敗訴風險。在實踐中,因為專利侵權的“證據偏在”特點也導致了權利人在四要件的證明上面臨極大困難。
(二)損害賠償數額難以證明
通常而言,權利人進行專利侵權訴訟的最大目的即獲取相應賠償,但是對于賠償的數額認定則是整個專利侵權案件中最為困難的部分。現行的專利侵權賠償認定是根據《專利法》第六十五條所實施,實施要點為權利人實際遭受的損失、侵權人實際獲取的利益、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以及法定賠償。權利人需要出示原被告雙方的財務報告、專利許可合同等必要證明,但是在實際中因多種因素限制權利人往往很難獲取,所以說,在專利侵權案件中因權利人無法證明賠償數額進而以法定賠償方法獲取相應賠償較多。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專利侵權人則可對權利人的各項主張進行抗辯,根據抗辯事由判定權利人承擔不同的證明責任,如專利權利用盡、非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實施、被告的先用權、被告實施的技術屬于現有技術等。
三、我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舉證問題的完善對策
(一)采用二元化的專利侵權歸責原則
首先,可采取區分“停止侵權行為”與“損害賠償”責任。由于專利侵權有別于物權保護,物權保護對于原告來講既成事實已經發生,無法恢復原狀,原告只能請求法院對被告已經發生的錯誤行為進行賠償。在專利侵權賠償中,權利人則可以要求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并對已經發生侵權行為進行賠償,可采用二元化的歸責原則。其次,對“停止侵權行為”無需考慮歸責原則。權利人發現專利被侵權,可采取多種形式告知侵權人,不管是那種形式,只要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即可認為侵權人已經知曉權利人的侵權告知。所以說,侵權人不能在知曉自己侵權行為后再以不知情為由進行抗辯,如果侵權人拒絕停止侵權,可提出專利先用、權利人權利用盡等其他理由進行抗辯,基于此,一旦權利人告知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則可忽略權利人的主觀過錯,無需規定歸責原則。
(二)完善方法專利侵權訴訟的證明責任倒置規則
首先,應取消“新產品”的限制。“新產品”的判定是專利侵權案件中的重要因素,最高目前對“新產品”的判斷標準為“在專利申請日以前不為國內外公眾所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權利人的舉證難度,但是該項定義在實施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其定義也較為模糊,權利人要進行“在專利申請日以前不為國內外公眾所知”仍然面臨著很大困難。雖然說該項證明從法律層面考量是必要的,但是從實際考慮卻沒有必要,所以應取消“新產品”的限制。其次,應明確“同樣產品”的認定標準。權利人在專利侵權訴訟的證明責任倒置規則,面臨著證明涉訴產品與使用專利方法所制造出來的產品是“同樣產品”的困難,筆者認為兩個產品在功能、使用效果等方面一致,即可認定為相同產品。判斷要點為功能、使用效果,至于量化標準如何,則無需兩類產品功能與效果完全一致,只要達到相似閾值即可成立。這種認定對于權利人來講減輕了權利人的舉證難度,并非單純的就此判別侵權人是否侵權。
(三)完善專利侵權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
首先可以考慮采用“價格侵蝕法”計算權利人損失。其計算方法為先用侵權產品出現前的定價減去侵權產品出現后的定價算出差價,再用差價乘以侵權產品投放市場后專利產品的銷量,即為權利人所受損失。該種方法具有計算簡單,減少權利人舉證負擔,避免了原被告雙方對對因果關系的舉證。其次,可采用“侵權成本扣除法”計算侵權人獲利。現有侵權數額的認定方法對權利人的證明帶來極大困難,權利人在侵權人的財務狀況、與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方面舉證困難,要解決此類問題,必須確定在專利侵權訴訟中適用何種因果關系理論。采用“侵權成本扣除法” 是在將侵權產品銷售數量與侵權產品合理利潤相乘計算出侵權獲利總額后,以行業平均的一般生產管理成本為標準,從其中扣除為生產銷售專利產品而必須支出的生產與管理成本,以上部分由權利人證明。在因果關系說下,權利人也就無需對侵權行為與侵權獲利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精確證明,極大地減輕了權利人的證明負擔。
參考文獻
[1] 袁秀挺.專利侵權訴訟舉證制度之審視與重構[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8(10)
[2] 吳澤勇.?不負證明責任當事人的事案解明義務[J].?中外法學.?2018(05)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