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嘉
落日的余暉褪盡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紅,燈火幽微之際,三尺紅綿臺毯一鋪……這,是我對它最初的印象。可如今,村子里的戲臺已被水泥鋪成了大馬路,清脆悅耳的盤鈴聲也被立體環繞式音響替代,這一份傳承后繼再無人。
我凝視著腳下飛揚的塵土,過往種種飛旋而過——
“賣灶糖了……”那路旁的叫賣聲婉轉悠揚,緊接著是一陣敲鑼聲,似乎敲擊著我的心扉。俄而,一點點,一點點……紅星在夜幕中出現。絳色越過樹梢,闖進心房,灑在腦海。村里人拿著長凳簇擁前來——
“寶兒,來啊!”我扭過頭去,看見了一個不算高大的身影。他身著老式的衣服,開襟的,褐色的,皮膚也是褐色的。臉上的皺紋顯示了他的飽經風霜。雖然上了年紀,但那精氣神,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個上了年歲的人。那身影在韶光的映襯下愈發顯得神采奕奕。是爺爺,他抬著長條木板上用竹篾扎成的龍頭招呼我。
我走進日夜期盼的隊伍,抬起點綴著燈火的長凳,與龍頭連接在一起。我們帶著它穿過大街小巷,與別人家門前的燈火融在一起……
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加入進來。鑼、鼓、樂聲漸漸響起。我們按照規定套路,和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花燈上畫著自己喜歡的圖案,八十多只花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花燈蜿蜒盤旋在村莊的大路上,流動的光點匯聚在一起,紅海渲染了大地。每盞燈過處,綿亙數里,光耀如晝。
我置身紅海,如夢如幻。記憶中,奶奶扎制龍頭時曾告訴我:“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于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把它連接起來,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
“鐺鐺鐺!”“賣灶糖啰!”聲音依舊婉轉悠揚。
紅海宛轉,飛躍星河,霞錦浪動。
這,許是青春最美的印象吧。
指導教師:吳素也
編輯點評:戲臺、灶糖、龍燈以及熱鬧的鑼鼓,在小作者動人的文字里我們仿佛也置身于熱鬧的元夕節。開頭便以唯美的文筆摹寫落日余暉,接著是叫賣聲,同時穿插對節日里人物的描寫,整篇文章有靜有動,有情有景,十分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