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7月12日文章,原題:疫情導致的饑餓正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不平等在秘魯首都利馬一面山坡上有一片稱作“歌珊地”的貧民窟。在那里,除了新冠肺炎,另一種“瘟疫”也已降臨,那就是饑餓。
隨著較貧窮的人和國家失去多年來在與饑餓和貧困斗爭中取得的成果,不平等的加劇很可能成為新冠疫情的長久遺產之一。在遭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食品不安全出現最大幅度的激增:上升了9個百分點,達到40.9%。其中,鮮有國家像秘魯這樣經歷如此大幅度的增加。最新數據顯示,該國貧困率僅在一年間就從20%驟增至30%。
眼下,秘魯的經濟正在反彈,利馬的富人區米拉弗洛雷斯久負盛名的酸橘汁腌魚,正在重新填滿有錢食客的肚子。但窮人的困境越發嚴重。在“歌珊地”,5歲的米琳卡和8歲的路易斯與父母同睡一個房間。父親是摩的司機,母親是玩具廠工人,但在疫情中失去了工作,這導致全家收入銳減。每天大約9美元的支出,大部分被用來繳水電氣和供孩子們上網課(如圖)的費用,午餐則在“公共鍋”解決。如今在利馬的各個貧困窟都有這種臨時搭建的食品站,赤貧的居民聚在一起分享極少的配給口糧。3月,米琳卡總是無精打采地待在角落里,而且伴有口腔感染。與此同時,路易斯不再對在泥地上踢足球感興趣。“我們開始以為他們只是精神不振,
但將他們送到診所后才發現他們患有貧血癥。”27歲的母親瑪麗瑪爾·阿維拉表示,“醫生告訴我讓他們多吃飯。但錢在哪里?食物在哪里?我們沒有感染病毒,但疫情正在要我們的命。”
在“歌珊地”對面,圣馬丁德波雷斯區曾是頗具前景的工薪階層社區。但如今,那里遭受疫情打擊的居民只能靠領取免費食品度日,其中就包括57歲的胡安·塔拉佐納。他擁有一家30年歷史的小型廚具公司,但“基本上已在疫情中死掉”。
政府并非沒有采取發放現金和食品等幫助窮人的行動,但批評者表示,這些未能惠及足夠多的人。住在“歌珊地”的伊莎貝爾·奎斯佩表示,去年,被她稱作“最大希望”的兒子從一所技術大學輟學,當木匠的丈夫丟掉了工作。“他們說經濟正在好轉,對住在米拉弗洛雷斯的人來說可能是真的。”她說,“但在這里,我們還在挨餓,沒有人來幫我們。”▲(作者安東尼·法約拉,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