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升
法國政府新聞發言人日前宣布,該國總統選舉將于2022年4月10日舉行第一輪投票,4月24日舉行第二輪投票。由此正式拉開法國大選競爭的序幕。雖然在今年6月下旬的大區選舉中,執政黨并未顯示出優勢,但憑借對法國政界和社會的了解,筆者認為在一個亟需大力推進改革的法蘭西,作為一名務實型的“改革先鋒派”總統,馬克龍在明年大選中連任依然有戲。
法國確實亟需進行一場徹底的改革。其改革的迫切性和徹底性,既來自法國社會的內部,也來自歐盟的內部和外部。
其一,法國國內體制的結構性問題乃至頑疾由來已久。作為一個最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群中的一員,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之一,加之歷史上曾在非洲和其他地區擁有大片的殖民地,可謂先天優勢明顯。但可惜的是在后來新的世界工業改革浪潮中,法國沒有及時跟上;同時法國政府跟隨“自由主義”思潮,逐步退出國家對產業政策的主導角色。如此這般,如今的法國不但喪失了在世界新技術前沿的應有地位,也喪失了原有的世界產業優勢。
另一方面,在以密特朗為首的左派執政之后,法國政府開始奉行“福利社會”的原則,為取悅選民而無節制地給予各類福利,以至于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債臺高筑。這種“寅吃卯糧”的局面,如不進行徹底的改革將難以扭轉。
其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歐盟內部已逐步呈現出“分化”的趨勢,其中對法國挑戰最大的無非是英國和德國。作為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國家的英國,極其重視創新和金融,實難忍受繼續與歐洲大陸文化國家為伍,最終做出“脫歐”之舉。與英美文化不同的是,歐陸國家對創新不甚重視,歐陸式金融則更加注重穩妥,因而缺乏活力。這也是為何過去這些年,如此多的法國有志創業者和金融從業人員紛紛離開巴黎遷往倫敦。
而德國盡管依舊采用傳統的歐陸模式,卻在傳統模式上實現了自身的創新。例如同樣是美國人認為“夕陽產業”的汽車業,卻被德國人創新成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其他機械制造業在很多國家也是日薄西山,經過德國人的“高端化”和“精細化”之后,卻成了德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換言之,無論是與法國文化不同、走創新和金融之路的英國,還是與法國文化相同、走高端和精細之路的德國,都已經超過法國且以自身的比較優勢在世界上的某些領域獨領風騷。剩下“孤獨”的法國,若再不徹底改革,將被英國和德國進一步拉大距離。
其三,法國改革的壓力還源自歐盟外部,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和繼續咄咄逼人的美國。倘若說法國人已經適應了美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的巨大優勢,那么面對日新月異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法國人便難再無動于衷了。
從之前一個法國的“學徒”,到如今在部分高科技領域已成為法國的“師傅”,中法之間這種地位的快速換位著實讓法國人措手不及。無論是中國5G技術在全球的領先,還是中國的數字技術與美國比肩、遠超法國,都給法國人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落差感。筆者的不少巴黎友人,到中國訪問之后,都紛紛發出“上海和北京早已比巴黎發達了”的感嘆。這一切無時無刻不從外部逼著法國人進行反思,并痛下革新的決心。
那么由誰來領導改革呢?這就看誰更能贏得法國民眾的支持。
法國于6月下旬舉行了大區選舉。民調顯示,馬克龍領導的共和國前進黨僅獲得了10.9%的選票,勒龐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獲得了19.1%的選票,以共和國人黨為首的右翼政黨聯盟贏得了29.3%的選票。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法國2022年總統大選之前的最后一次重要選舉,但這次大區選舉有68%的法國選民未參加投票,堪稱法國除了全民公投以外所有選舉中棄權率最高的一次。要知道法國大區議會一直肩負著促進就業和發展地區經濟的任務,例如當地經濟發展、空間規劃、交通運輸、學校管理、職業培訓等,與法國的民生休戚相關。縱使如此,棄權率依然那么高,表明由于各種因素,法國人對此次大區選舉的熱情頗為低落。筆者對此的判斷是,雖然有一些人擔心改革動了自己的奶酪,但多數法國選民應是在期盼能夠有更多的自上而下的、根本性的有效改革舉措推出。
由于法國諸多媒體的“政黨傾向”較為明顯,所以對馬克龍領導的政黨在大區選舉中大不如意的表現,法國媒體有人歡喜有人憂。媒體總體認為共和國前進黨的此番失利,根源還在于馬克龍上臺后沒能有效地、快速地讓法國的經濟復蘇和增長,以及法國社會固有的難題依然存在。然而法媒也認為,馬克龍在明年大選中連任的概率依然不低。這與馬克龍總統剛剛發表電視講話之后,民調顯示法國民眾對該講話仍有六成的支持率基本一致。
其實,法國社會一直存在的難題,當前依舊存在。首先,與民生關系最為密切的莫過于法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問題。其次,法國社會的不平等程度隨著疫情的持續不降反升。例如一方面法國的億萬富翁數量,在疫情期間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另一方面,且不說流落街頭的流浪漢,成千上萬原本處于白領和金領階層、由于疫情失去工作的人,他們的精神狀態令人堪憂。這些恰是馬克龍總統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馬克龍有優勢,也面臨考驗。▲(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