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佳,劉芳麗,韓金錢,王玲,李秀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呼吸道氣流受限為特征且漸進性發展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1],具有高患病率以及病死率的特點,2015年的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300萬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當于同年全世界所有死亡人數的5%[2]。近年來,肺康復(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作為一種非藥物治療手段,在COPD患者疾病管理領域已取得一定的療效[3]。美國胸科協會將肺康復定義為是一種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后所進行的個體化綜合干預,包括運動訓練、健康教育、行為改變等措施[4]。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中明確肺康復可改善COPD患者健康狀況,推薦其為一線非藥物治療方法[5]。
我國學者所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COPD患者人數已經達到約1億人[6],COPD肺康復已成為我國學者的重點研究領域,但目前尚未有文獻對其研究態勢進行總結分析。因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為數據來源,采用CiteSpace對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科學知識圖譜以了解該領域國際研究動態,以期為國內學者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研究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根據布萊德福文獻離散規律,即“大多數關鍵文獻通常都會集中發表于少數核心期刊”,本研究選用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為檢索平臺,分別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康復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組合。檢索式為“TS=(Pulmonary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 OR COPD 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R COAD OR Chronic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 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OR Airflow Obstruction,Chronic OR Airflow Obstructions,Chronic OR Chronic Airflow Obstructions OR Chronic Airflow Obstruction)AND TS=(Pulmonary Rehabilitation)”,文獻類型限制為“Article”,語種限制為“English”,檢索年限時間跨度為2010~2019年,剔除與主題弱關聯文獻后得到有效文獻2010篇,將其以“全記錄與引用參考文獻”的保存形式導出為純文本格式。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V軟件進行文獻的可視化分析。Time Slicing(時間分區)設置為2010~2019年,每一年為一個分區;主題詞維持系統默認;閾值設置為Top N;數據裁剪方式選擇Pathfinder Network(尋徑網絡)以提高網絡的可讀性。節點類型分別選取Author(作者)、Country(國家)、Cited Journal(被引期刊)、Keyword(關鍵詞)、Cited Reference(被引文獻)進行可視化知識圖譜的繪制。其中Top N根據節點類型分別嘗試不同取值,以獲得最穩定清晰圖譜。
2.1 時間分布 相關文獻的年度論文發表量見圖1。雖個別年份發文量有所波動,但整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說明該領域研究目前處于穩定發展階段,研究成果不斷增加,前景良好。

圖1 發文量趨勢圖
2.2 地域分布 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相關文獻分析可見國家(地區)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在科學知識圖譜中,節點的大小代表出現頻次,節點間的連線代表共現關系。發文頻次前5位的國家(地區)分別是美國(332篇),英國(278篇),加拿大(199篇),荷蘭(194篇),澳大利亞(185篇)。我國學者共發文102篇,位列頻次第8位。進一步采用共現圖譜,分析全球主要的研究機構,便于國內的研究機構尋找該領域的合作伙伴和開展合作研究,如圖3所示。發表論文量位于前5位的機構分別是多倫多大學(78篇),馬斯特里赫特大學(68篇),悉尼大學(51篇),拉籌伯大學(44篇),皇家布朗普頓醫院和哈爾菲爾德醫院(43篇)。

圖2 國家(地區)共現圖譜

圖3 研究機構共現圖譜
2.3 期刊分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研究期刊共被引圖譜見圖4。被引用次數排名前5位的期刊分別是AM J RESP CRIT CARE(1668次)、EUR RESPIR J(1645次)、CHEST(1601次)、RESP MED(1421次)、THORAX(1420次)。期刊被引用次數與期刊的影響力密切相關,分析該領域的高影響力期刊,了解高質量期刊收錄重點,可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參考來源。

圖4 期刊共被引圖譜
2.4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相關文獻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5,其中 Q=0.7847,S=0.9571,在聚類知識圖譜中左上角參數 Q值代表網絡模塊化指標,Q>0.3代表聚類結構顯著;S值代表網絡同質性指標,S>0.5表示聚類結果合理,成員相似度高[7]。因此可以認為該聚類結果合理且令人信服。包括9個聚類:不同 COPD 分期(#0,different COPD stage),橫斷面研究(#1,cross-sectional study),健康狀況(#2,health status),肺康復(#3,pulmonary rehabilitation),生存獲益(#4,survival benefit),肺康復(#5,pulmonary rehabilitation),老年患者(#6,elderly patient),晚期COPD(#7,advanced COPD),急性加重(#8,acute exacerbation)。在CiteSpace中,聚類分析是對不同數據源的相似性進行衡量后將數據源分類于不同的簇中,因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聚類的交叉重復現象[8]。統計被引頻次前10位、中心性前10位的關鍵詞,見表2。中心性是測量節點在網絡中重要性的指標,數值高的節點通常是連接兩個不同領域的樞紐。其中出現頻次排名前5位的關鍵詞分別是生活質量(474次)、運動(435次)、疾病(309次)、呼吸困難(265次)、體力活動(256次)。中心性排名前5位的關鍵詞分別是預測(0.45)、療效(0.45)、程序(0.42)、往返步行試驗(0.40)、容量(0.38)、初級保健(0.38)、生活質量(0.36)。因本文主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故未將慢性阻塞性、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肺康復等基礎詞匯列出。

圖5 關鍵詞聚類圖譜

表4 頻次、中心性排名前10位關鍵詞
2.5 文獻共被引情況 兩篇文獻共同出現于第三篇文獻的參考文獻目錄中,則這兩篇文獻構成共被引關系[9]。采用聚類知識圖譜分析相關文獻共被引關系,見圖6,共得到300個節點,370條連線,其中Q=0.8434,S=0.5679,聚類結果顯著,成員同質性較強。包括17個聚類:COPD自我管理(#0,COPD self-mangement)、經濟分析(#1,economic analysis)、體力活動(#2,physical activity)、醫療保健利用(#3,health care utilization),體育鍛煉(#4,physical exercise),臨床實踐指南(#5,ci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骨骼肌功能障礙(#6,skeletal muscle dysfuction),運動訓練(#7,exercise training),初步研究(#8,pilot study),肺減容術(#9,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定性研究(#10,qualitative study),日常體力活動(#11,daily physical activity),預防COPD急性加重(#12,preventing COPD exacerbation),認知行為療法(#13,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倫敦胸科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London Chest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LCADL scale)(#14,london chest activity),低體重患者(#15,underweight patient),移動醫療干預(#16,mhealth intervention)。

圖6 文獻共被引聚類圖譜
3.1 COPD肺康復領域的研究現狀 CiteSpace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研制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可通過科學計量學以及信息可視化的手段呈現科學知識結構以及分布情況。通過此類方法得到的圖形被稱為科學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MKD)[10],該方法可以直觀形象地展示知識的演進過程。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分析,近十年COPD肺康復研究的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各國學者對該領域均有所關注,且國家之間以及機構之間合作緊密,聯系較強,形成了復雜交錯的合作網絡,知識的共享推動了該學科的發展進步,但目前研究發展依舊不平衡,研究力量集中與發達國家。在國家(地區)分布情況中,美國的發文量最多,多倫多大學位于機構發文量的第一位。而我國的發文頻次目前處于第八位,與西方國家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或與本研究只選取了一個數據庫有關,同時也有可能是我國期刊質量逐漸提升,研究者傾向于將成果選擇本國期刊發表,這有待后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也提醒我國學者對COPD肺康復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鉆研,借鑒西方國家經驗,加強機構間交流合作,提高我國研究水平。分析該領域的高質量期刊便于學者把握當前的學科動態。研究發現,COPD肺康復領域的高被引期刊較為集中,專科性較強。通過被引用頻次推測美國呼吸和重癥監護醫學雜志(AM J RESP CRIT CARE)為該領域的重要期刊。此外,歐洲呼吸雜志(EUR RESPIR J)、美國胸科雜志(CHEST)、呼吸醫學雜志(RESP MED)、胸腔雜志(THROAX)皆是呼吸系統領域的主流期刊,排名領先。關注領域內優秀期刊,更新知識儲備,把握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學者針對性開展課題研究,同樣在選刊投稿時可做為參考來源。
3.2 COPD肺康復領域的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對文章主旨的提煉,通過分析相關文獻的關鍵詞得到某領域學者共同關注的熱點[11]。分析COPD肺康復研究相關文獻的關鍵詞以及關鍵詞聚類,將研究熱點歸納如下:①關注不同COPD分期患者肺康復:肺康復已被公認為是穩定期COPD疾病管理的核心內容[12]。同時,關于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復的臨床研究也在日益增多[13],但目前因為患者的個體化因素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對于急性加重期如何開展肺康復的意見仍未達成全面共識[14]。在急性加重期給予患者肺康復項目是否利大于弊,項目給患者帶來的收益是否高于風險,依舊值得學者對于其效益進行深入的探討。②關注肺康復對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COPD的總體治療目標是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是評價疾病結局的重要指標[15]。系統評價顯示,肺康復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6]。但伴隨時間推移,肺康復項目的獲益或會相應減弱。國外學者分別在肺康復干預后12個月、24個月、36個月對COPD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進行測量,發現在第24個月,患者改善最為明顯,其后的效益在第二年后逐漸下降[17]。也有學者對呼吸困難、疼痛、衰弱等方面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其在COPD患者中發生率均超過70%,其中,疼痛是COPD中除呼吸困難和衰弱外的常見癥狀[18]。因此,肺康復方案的設計應包括解決疼痛、呼吸困難以及疲乏的多方面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③老年COPD患者肺康復方案的設計:老年群體是COPD高發人群,對COPD知曉率低,診斷不足問題嚴重,老年患者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領域[19~20]。但同時老年群體常合并多種疾病,活動能力受限,對于體質較弱的老年人在干預中應遵循個體化原則。
3.3 COPD肺康復領域的研究前沿 目前學者對研究前沿尚無統一定義,在CiteSpace中,研究前沿指正在興起的理論趨勢和新主題的涌現,而施引文獻的聚類命名被認為是研究前沿領域[21]。分析COPD患者肺康復研究的施引文獻聚類獲得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將其內容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研究對象關注于低體重COPD患者。②研究主題聚焦于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COPD患者進行肺康復后醫療服務利用情況,如再入院率、入院天數、急診科就診次數和醫療費用情況[22];骨骼肌功能障礙;肺減容術;預防COPD患者急性加重;COPD患者體力活動水平。③干預方法包括運動療法、認知行為療法以及移動醫療干預。④研究方法包括臨床實踐指南的制定、預試驗初步研究以及質性研究。⑤肺康復效果評價指標:肺康復項目經濟效益分析;倫敦胸科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該量表由Garrod R等[23]于2000年研制,以評估重度COPD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已被翻譯為多種語言版本[24~26],被認為是評估COPD患者健康狀況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敏感性指標。但在我國目前尚未廣泛應用,有待學者進行多中心的大樣本實驗以驗證該量表中文版本的適用性。由此可見,COPD肺康復領域研究主題不斷涌現,涉及面廣泛,內容涵蓋了評價、干預、方法等多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全面的體系,并不拘泥于COPD疾病治療,疾病經濟負擔、疾病預防手段等涉及患者遠程長期效益的研究也受到學者的關注。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該領域處于發展階段,研究內容豐富。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不同COPD分期患者肺康復,COPD患者生活質量,老年群體肺康復方案設計。研究前沿包括關注低體重COPD患者肺康復、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醫療服務利用情況等,研究前沿內容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目前,西方國家為主要研究力量,我國研究水平有待提高。通過應用CiteSpace對國際上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與研究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有利于我國學者把握科研選題及研究方向。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可發揮我國傳統醫學的優勢,融合我國傳統運動與中醫藥對肺康復項目進行設計。因CiteSpace無法對多個數據庫進行同時處理,本研究只選取了一個數據庫,或會造成結果的偏倚,這有待后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且CiteSpace在運行過程中,不同類別或會造成交叉重復,還應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加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