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棟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第一工程處
如圖1所示。

圖1 帷幕灌漿灌漿施工流程圖
要求針對施工中所需的各類制漿材料予以細致稱量,將材料質量的誤差控制在5%以內。針對水泥等固相材料,則一般使用重量稱量的方法。
首先,應確保所使用的全部漿液都可以攪拌到均勻狀態,并針對漿液的密度予以檢測;其次,借助高速攪拌裝置展開對于純水泥漿液的攪拌,將攪拌時間控制在半分鐘以上,同時將轉速維持在每分鐘1200轉以上;再次,針對穩定漿液和細水泥漿液予以攪拌,需要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減水劑,同時結合高速攪拌裝置予以攪拌,并結合試驗結果確定具體的攪拌時間[1]。
首先,要求結合相關操作要求,結合鉆孔實際予以側放,以實際設計和規范要求為依托設計開孔,將實際開孔和設計位置之間的偏差調整到10厘米以內。一旦需要調整鉆孔的位置,則需征求現場監理工程師的意見。
其次,要求在混凝土設計強度達到預期設計要求的一半強度以后,方可實施鉆孔操作,并借助回轉式鉆機實施。
再次,鉆孔保護。要求從鉆進的開始階段展開對于鉆孔的保護,直到經驗收確定鉆孔的質量達到標準后方可停止。
第四,裂縫沖洗。(1)在實施灌漿操作前,要求借助壓力水的形式,展開對于裂隙的沖洗,直到水恢復清凈后方可停止沖洗,要求將鉆孔中的沉積厚度保持在20cm以下,同時將沖洗壓力調整到1MPa以內。(2)對于巖隙、軟弱夾層和斷層等地質環境相對復雜的區域,可以結合試驗確定相應的沖洗狀態和沖洗方法。
第五,壓水試驗。在結束先導孔沖洗操作后,要求自上而下實施分段壓水操作,并結合試驗的形式建立對于先導孔透水率的清晰認知。要求利用單點法的形式開展壓水試驗,并結合相關規范確定實際壓水壓力。要求在正式灌漿前針對灌漿孔進行壓水試驗,將壓力調整到灌漿壓力的80%上下,等到壓力穩定后,向其中穩定壓水1/3h,每隔5分鐘測量一次其中的壓入流量,并將最后一次所測得的數值用于后續計算之中[2]。
第一,灌漿方法。針對灌漿孔,可以在封閉其孔口的基礎上,沿著一定順序實施分段循環灌漿操作。在實際灌漿過程中,要求將孔底和管控的間距控制到小于0.5米的范圍內;針對接觸段實施灌漿,可以通過卡塞法進行,將灌漿塞放置到與底板相距0.5米的位置;針對接觸段以外的部位實施灌漿,只有在埋孔口管位置處需要進行待凝,其余位置均無須進行待凝處理,只需在結束灌漿操作后進行下一階段的施工。
第二,孔口管設置。在結束基礎施工操作后,可以在孔中安插孔口管,將管口保持在距離混凝土液面下部2米位置處,借助灌漿法的形式向鉆孔之中注入水泥漿。待孔口和孔壁之中出現同一濃度的水泥漿后,調正孔口管的位置。在待凝3天后,針對下一段落實施鉆灌處理;其次,應盡量確保孔口管設置的牢固性,以免因孔管位置不牢固而造成冒漿漏漿事故。
第三,灌漿分段和壓力。要求針對灌漿的分段長度和灌漿壓力予以靈活控制在,并結合前序孔位置和壓力展開對于次序孔的靈活調整。同時,需要以相關標準為依托,展開對于施工過程高效的壓力控制,以促進灌漿施工質量提升。
第四,灌漿結束標準。在灌漿壓力達到最大之后,將漿液的注入率調整到每分鐘1升以內,進行持續灌注。并在灌注一小時后,停止灌漿操作。在結束灌漿操作后,一旦無法達到預期的初凝標準,便可能生成回漿,要求予以及時處理,確保工程可以達到預期標準。
提高對于大壩帷幕灌漿施工的關注,不斷提升帷幕灌漿施工的質量,可以切實推動工程的整體發展,需要積極展開對于施工機制的優化和調整,并結合工程實際做出全面考量,以促進工程施工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