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古文教學不僅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增強民族自信。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語言之美,在情境演讀中體察涵泳意境,在“延讀”中厚植文化根脈。學生在傳承與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小古文教學;誦讀;演讀;延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5-0034-03
【作者簡介】劉春花,江蘇省蘇州市滸墅關中心小學校(江蘇蘇州,215151)教師,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姑蘇教育特聘人才。
小古文是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是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明珠。小古文學習是傳承與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與落實方式。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將文本視為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幫助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語言之美,在演讀中體察涵泳意境,在“延讀”中厚植文化根脈。本文以三上《司馬光》一課的教學為例,淺談小古文教學策略,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在誦讀中感悟語言之美
語文學習離不開誦讀。小古文雖然不像古詩詞那樣有嚴格的押韻規則及對仗要求,但它也有輕重緩急的節奏與跌宕起伏的聲調,有其獨特的音韻。而學生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感受到這種節奏及韻律之美。學習小古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漢字“平長仄短入聲促”的音調變化特點,在多種形式誦讀中獲得美的享受。
三上《司馬光》一課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小古文。全文只有兩句話,共30個字,非常簡短。每句話都包含長句和短句,長短句結合,朗讀時如果能做到聲調協調、平仄相間、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就能收到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的效果。初學小古文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讀通、讀順、讀準多音字。本文中的“沒”字,結合語境及插圖可知是指一兒跌入甕中被水淹沒的意思,所以應讀“mò”。其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停頓的技巧,即學會斷句,這也是小古文閱讀的基本功。教學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本課大多是“誰做什么”以及“什么怎么樣”的句式。學生在不斷試讀中,慢慢讀準讀好,逐漸掌握停頓的方法。
在準確斷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從一個個單句入手,以不讀破詞句為前提,遵循文韻,引導學生邊標注邊朗讀:誦讀“群兒戲于庭”一句時,讀完“群兒”要稍停頓,“兒”與“庭”都是平聲,聲音要拉長,并想象一群孩子悠閑自得玩樂的場景;“甕”和“沒”是仄聲,要讀得短促,突顯當時的危險和緊張;“得活”要延長讀,讀出“心頭一塊石頭落地”的輕松感。而后,學生模仿,邊朗讀邊標注,在讀出節奏的同時,感悟句子的“文脈詩氣”。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和插圖,讀出故事情節的變化以及人物情緒的起伏,體會小古文語言的韻律美。
二、在演讀中體察涵泳意境
1.品讀其言,感悟文本描述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多層次的朗讀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涌現在學生的腦海中。第一句“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雖然只有14個字,但展現的畫面豐富多彩、動感十足,且讀起來讓人心情跌宕起伏。且看:天朗氣清,陽光燦爛,假山旁,樹木蔥蘢,一群天真頑皮的孩子,正在嬉戲玩耍,他們有的捉迷藏,有的跳繩,有的爬假山……玩得多開心!開篇一個“戲”字,讓人感到輕松而愜意。就在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兒登甕”,已經讓人感到十分緊張,瞬間竟“足跌沒水中”!“登”“跌”“沒”一系列的動詞,使一個頑皮小兒之態躍然紙上,讓人仿佛看到他爬上甕口,慌亂落水的驚險場面,心情頓時由愉悅轉為驚詫,再到緊張,繼而害怕,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危急關頭,“眾皆棄去”,更顯情勢千鈞一發。
對比之下,第二句話中的分句“光持石擊甕破之”,也連續使用了三個動詞“持”“擊”“破”,形象地描繪了司馬光急中生智,勇救落水同伴的畫面。“水迸,兒得活”,讓讀者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行文到此,戛然而止,余味無窮。在對關鍵性動詞的品味中,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實現由“言”到“意”至“象”的轉換,真正感受到了小古文言簡義豐的語言表達特點。
2.借助插圖,體會場景意境美。
本課插圖畫面簡單,人、事、物一目了然,有司馬光,有落水小兒,還有被砸壞的甕以及甕后的假山、大樹等,這些主要指向故事的結果。而故事的主要內容,司馬光砸甕,群兒的神態、行為等都沒有呈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間。對照課文主要內容,教師可以這樣與學生展開交流:“司馬光為什么砸甕?(故事起因: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這一群小朋友有什么表現?(眾皆棄去。)司馬光是怎么砸的?(光持石擊甕破之。)畫面呈現的是哪一句的內容?(水迸,兒得活。)”師生對話緊扣文章的具體語句,將文本插圖和注釋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弄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教學至此,教師可以試著問學生:“現在假設我們的教室就是那個庭院,你會是其中的哪一位?是落水的小兒,是‘眾皆棄去的眾人,還是司馬光?”代入感油然而生,學生紛紛“穿越”到庭院的場景之中,同時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且看以下教學片段:
生:我會是小時候的司馬光。
師:很好!到底是不是司馬光,我們先來看看你是怎么砸甕的。請你做一做司馬光砸甕的一系列動作吧!
生表演并交流。
師:如果按你這樣做,這個句子應該這樣寫。(出示:光持石,擊甕,破之。)
學生再次表演砸甕動作。
師:請問“司馬光”,你的表演動作為何加快了?
生:如果慢的話,小伙伴就有生命危險了,所以,我一定要盡量快點。
師:真是聰明勇敢的“司馬光”!
師:仔細看插圖,為什么被砸壞的地方在甕的下面呢?
生:如果從上面砸,落水的孩子可能被砸到。
師:看來你們都是智慧的“司馬光”,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司馬光的砸甕動作吧!
全班學生邊讀邊表演司馬光砸甕。
在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將司馬光擊甕救友的過程再現于課堂。在學生體驗司馬光這一角色后,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換一個角色進行體驗,讓學生站在一個普通小兒的角度,交流為何“棄去”等問題。只有通過多個角色體驗和比較,學生才能真正領會司馬光的急中生智。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依循學情適時點撥,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漸“忘我”而“入境”,慢慢消除初學小古文時的陌生感。對文本產生好奇,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學習,學生更容易打開思維的觸角,逐步深入文本語言的肌理,領略簡約文字背后深遠的意蘊。
三、在“延讀”中厚植文化根脈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內容,還要以“這一篇”為引子,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本課除了對文本的理解,教師還可以根據內容引導學生探尋文本背后的傳統文化特色,讓學生在“延讀”中厚植傳統文化根脈。比如,教學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入《宋史·司馬光傳》中的一段話:“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遷移練習的“操練場”,而且讓學生明白了司馬光之所以有過人的才智,是因為他好學、勤學且博學。這既擴展了文本的內涵,更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了知識源于學習,智慧源于讀書。
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鏈接相關課外讀物。比如,《世說新語》中記錄了很多古代智慧兒童的故事。學習本課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徐孺子妙答》等慧童故事,讓學生認識一群有文才、樂于思考、具有遠見卓識的古代優秀少年。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跨學科練習,讓學生試著唱一唱、畫一畫這些“慧童”,用小古文的形式寫一寫身邊的“慧童”。豐富的拓展延讀,既有助于學生遷移學法,習得學習小古文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從學習一篇文到認識一個人,再到認識一群人,從而激發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其在感受祖國燦爛輝煌文化的同時,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小古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小古文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帶領學生在字里行間“觸摸”歷史文化,感受語言的典雅精妙以及古人的睿智謙遜,從而獲得文化的熏陶與心靈的滋養,進而真正實現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切實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