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科



近年來,以蘋果為主的運城果業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全市林果面積530萬畝,其中水果面積330萬畝,共栽植有13類169個品種,其中蘋果面積173萬畝,占全市水果面積51%,超過30萬畝的主栽種類還有桃、梨、葡萄等。在全市200萬畝干果中,核桃面積超過50萬畝,冬棗面積40多萬畝。全市干鮮果品種多、面積大,并且有20萬畝設施水果。從年初到歲末,草莓、櫻桃、甜杏、葡萄、桃、酥梨、獼猴桃、冬棗、蘋果、甜柿等各類水果接連不斷,北方有的水果品種運城市基本都有,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方百果園。
在此基礎上,運城市果品產業鏈條比較完善,全市9個濃縮果汁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35萬噸,年產量約占到全國總產量的1/3;建有恒溫保鮮果庫810座,貯藏能力171萬噸,是華北、西北地區重要的果品貯藏基地和交易集散中心;果醋、果酒、果干、果脆、水果罐頭等加工產業也初具規模。目前全市出口注冊果園223個,注冊面積34.2萬畝;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果品加工出口企業16家;果品已出口到美國、澳大利亞、秘魯、俄羅斯等68個國家和地區??梢哉f,特色水果產業已成為運城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
1 果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水果基地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產布局不太科學,樹種品種結構不太合理。在低海拔地區紅富士面積過大。果品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科學,晚熟品種占比過高,達70%,早熟品種占比較小,僅5%左右。(2)果園栽培模式不適,生產標準化水平低,老果園改造任務重。由此導致全市果品品質不高,高檔果品僅占5%~10%,中檔果占比75%~80%,低檔果占到15%。(3)土肥水管理不科學,果園生產可持續性差。果園采用傳統的清耕除草制土壤管理模式。土壤肥力不足、養分不合理嚴重制約了水果穩產、高產、品質提升乃至果業可持續發展。(4)果園基礎設施亟需完善,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不高。果園防雹、防蟲、水肥一體化等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果園機械化率僅為25%左右,畝均勞動力需求0.3人以上;果園集約化管理水平不高,每千克生產成本2元以上且逐年增長,市場競爭力下降。(5)果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高,果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金融等現代要素對果業支撐力度不夠。
1.2 水果加工面臨的主要問題
(1)采后處理能力亟需加強。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果園標準化程度低,果品質量參差不齊,不利于冷鏈和集中倉儲加工。因為商品意識和設施投入的不夠,甚至有的水果到了口岸,還需要二次分揀。(2)精深加工動力不足。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1500余家,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接近300億元。但存在初級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在運城市果汁企業中,大多為加工濃縮果汁,進一步加工成功能型飲料的終端產品少。所以說精深加工少、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經濟效益不高是運城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突出問題。
2 對果業發展的建議
2.1 進一步支持建設水果標準化示范基地,提高果園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
在防止耕地“非糧化”的前提下,堅持“立地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栽植品種優良、砧穗結合合理、管理模式領先、生產技術標準、綜合防控集成、土壤管理科學、經營規模適度、配套設施完善”等十大標準,建設一批水果標準化示范基地,提高果園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1)大力支持立地條件優越的優勢區建特色果品基地。首選溫、光、水、土、熱、氣等自然條件優越地塊,支持建設“特”“優”果品基地。 (2)大力支持區位優勢明顯的優勢區建特色果品基地。支持位于國道或者高速公路沿線等交通便利,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優勢區建設“特”“優”果品基地。(3)大力支持示范基地栽植特色優良品種。堅持適地適栽原則,根據果園不同海拔高度選擇適宜優良品種。(4)大力支持新模式引領。根據不同樹種、品種特性,選擇適宜的栽培模式。在進一步推進喬、矮高光效樹形改造的同時,著力矮化高效栽培,推行寬行密植等高密度經營模式。在生產中大力推廣應用彌霧機(圖1)、割草機、開溝施肥機、修剪采集操作平臺等果園機械,實現果園管理的機械化、省力化(圖2)。(5)大力支持適度規模經營。水果示范基地建設堅持適度規模經營,不盲目的追求“規?!?,蘋果矮化栽培模式示范基地面積以50~200畝為宜。(6)大力支持完善配套設施?;亟ㄔO要求水、電、路、溝、渠等配套設施完善,達到旱能灌、澇能排。(7)大力支持提升裝備水平。充分利用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購置先進適用、低耗高效、安全可靠的果園作業機械。支持構建智能化災害預警平臺,完善防災減災設施,在冰雹多發區域建設果園防雹網(圖3),改造防雹增雨設施。
2.2 多管齊下延長產業鏈條
(1)鼓勵家庭農場、合作社等主體進行果品就地加工。鼓勵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大膽向果品加工方向邁進。做不到精深加工,可以先初加工、粗加工,再進一步向精深加工和品牌加工邁進。建議對小加工、初加工也出臺基本的財政補貼、設施補貼、品牌補貼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2)鼓勵龍頭企業進行精深加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議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從財政支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費用優化、用地優化、配套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在鞏固提升濃縮蘋果汁、果醋、果酒等優勢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的基礎上,發展蘋果食用品、保健品、醫用品等精深加工新產品,推進蘋果加工由果汁加工向精深加工并重轉變,實現果品深加工的系列化(圖4)。
2.3 整合資源提高效能,將核桃、紅棗等干果經濟林歸口果業一體化服務管理
核桃產業、紅棗產業因為退耕還林生態工程建設等原因,一直都是歸口林業部門管理指導。截至2020年,全市的核桃種植面積已經超過50萬畝;特別是冬棗種植面積也達40多萬畝,總產量60萬噸,總產值超過24億元,已出口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1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逐年遞增。僅臨猗縣全縣鮮棗種植面積已達20萬畝,年產量達3億千克,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鮮棗生產基地,產值突破20億元,被稱為“冬棗之鄉”。為促進核桃、冬棗等棗產業的快速發展,建議將核桃產業歸口納入全市果業一體化發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