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完成一個追求,你愿意傾注多少時間和心血?
想必,能夠為之奮斗終生的人并不多。
然而,有位引無數網友盛贊的老教授,他花了大半輩子時間,只為做好一件事——為枇杷正名。他就是出生于福建莆田仙游書峰,工作于華南農業大學的中國果樹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順權。
正名緣由
“1988年,我被公派到日本留學,偶然發現現在通用枇杷的學名是日本屬,而且標注原產地也是日本。我感到非常驚訝,后來發現包括日語、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多國的語言里面,枇杷的名字都叫做‘日本的山楂。我當時簡直無法置信,因而1989年我回國以后,就一直想把這個事情給扭轉過來。”林順權話語中透著信心,“我出生于福建莆田仙游書峰,書峰是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記得家鄉有個順口溜叫做‘種地要跑五里,喝水要等到死。從前那里家家戶戶靠種植枇杷為生,所以我從小與枇杷結緣,記憶中壓根兒沒有關于‘日本山楂的印象,對于枇杷的研究從此埋下萌芽,大學專業就選擇了農業種植學。”
而今隨著鄉村“空心化”的加劇,林順權的家鄉只有留守老年人還種植枇杷,枇杷的生產環境越來越難,種植面積越來越少。當地果農林瑞和說:“種枇杷要先挖種植穴,把雜草和土雜肥埋進去,最好在穴位上方再燒些雜草,種植完以后每年要除草兩次,這樣處理三年后才能開花結果。我種植枇杷20多年,印象最深的是果樹遭遇病蟲害,大家損失嚴重,導致有的家庭連春節置辦年貨的錢都沒有。所以一些年輕人就陸續外出打工,這樣一來,枇杷地被荒廢了。”
林順權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為了證實枇杷是源自中國,回國后,他不斷翻閱資料,查詢關于枇杷的記錄。他相信可以找到足夠多的證據向世界證明枇杷是在中國土地上孕育出來的。
去他的“日本山楂”
在文獻資料中,枇杷的名字有著許多記載,枇杷原產于我國東南部,最早種植的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紀。《雅謔》中就記載著枇杷名稱的由來,“其葉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這種樂器在漢代就已出現。
西漢司馬遷所撰《史記·司馬相如傳》引《上林賦》中也記載過:“盧桔夏熟,黃甘橙楱,枇杷然柿……”在湖北江陵發掘的漢代古墓隨葬品中,也有枇杷等果品的發現。據宋代陶榖清《異錄》記載,公元10世紀枇杷在長江流域已廣為種植。
另據《周禮》的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珍異葡萄枇杷之屬。”由此可知,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種植枇杷。唐朝期間,它傳往國外,日本、法國、英國、印度、阿爾及利亞、智利、澳大利亞、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先后從中國引進了枇杷樹。
此外,從漢朝到清朝,有不少的文人寫過關于枇杷的佳句,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用“淮山側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的詩句,來形容當時枇杷栽培的盛況;宋代的李綱曾這樣贊美枇杷的口感:“芳津流齒頰,核細肌豐溫”。除鮮食外,枇杷還可制成果醬、罐頭或釀酒甚至入藥。《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除了果肉之外,枇杷的皮、葉、花、核等均可入藥,這足以證明枇杷原產于中國。
為此,林順權用大半輩子做研究、查資料、寫論文,只為糾正這一謬傳。1998年,他論證枇杷原產于中國的論文《枇杷:植物學和園藝學》被專業書刊收錄,這篇論文將枇杷的起源、發展歷程從頭說到尾。
2006年,也就是林教授較真的第18個年頭,日本終于承認枇杷原產于中國。“中國枇杷”這一說法逐漸得到國際植物界認可,直到確立“枇杷起源于中國”,才算是澄清了枇杷的起源說,林順權的心結,終于舒解了。
2008年,林順權著作的《枇杷精細管理十二個月》一書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承載了他多年來總結的枇杷種植經驗。此外,他主持和參與的多個相關項目先后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其中“枇杷系列品種選育與區域化栽培關鍵技術研究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林順權在華南農業大學兢兢業業工作至2020年4月退休,為枇杷等果樹的種質資源、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作出了諸多貢獻。
科技興農打造知名枇杷產區
林順權教授現在已經退休了,他與枇杷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枇杷不僅是他的事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伙伴。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林教授用半生的時間專注于干好這一件事,將對枇杷的種植與研究做到了極致。
拋開學術研究,林順權最關注的還是枇杷產業的前景,由于枇杷種植難,人工成本高,以往種枇杷的多為老人,年輕人不愿接手。書峰鄉枇杷種植面積由2004年的200萬畝降到2015年的150萬畝,減少了四分之一。
作為專家,林順權長期給果農開展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更多先進實用技術,使越來越多的果農依靠種枇杷致富,昔日貧窮的書峰鄉,如今枇杷種植面積開始增加。除此以外,林順權還悉心研究增加枇杷產量的新技術,助力枇杷產業發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隨著科技興農政策的實施,以及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傳播,給枇杷種植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也返鄉種植枇杷,枇杷種植戶的收入不斷提升,林順權的家鄉如今已成為了全國知名枇杷產區。
今年,退休后的林順權聯系到阿里巴巴,開始合作打造科學家基地直選。隨著電商平臺的介入,新的基地直銷模式讓源頭產地的果農直接增加收入20%,還吸引了一批年輕人返鄉創業開網店,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靠種植枇杷致富。
當下,林順權說,他最想做兩件事,一是隨著現代農產品的標準化,讓線上銷售的枇杷實現產品的可追溯性;第二是實現和利用新技術整合大數據,把種植產地、土地、氣候數據、社會經濟條件等數據都收集起來形成生產數字化,為將來數字化生產服務,確保枇杷種植新業態的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