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蘭


大到國家,小到鄰里,領地糾紛時常發生,是雙方關系中永遠繞不開的一個結。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一場跨越了兩百余年的林地糾紛事件,糾紛的一方為清朝大臣穆和倫及其后人,另一方涉及林地當地人民,檔案真實記錄了此事的來龍去脈。
歷史翻回到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皇帝在西陵附近秋狝時,發現一處“重巖邃谷,翁郁聳翠,附帶環河,景物幽勝,地有平壤”,遂口傳諭旨,將此地賞賜給隨扈大臣、戶部尚書穆和倫(康熙四十九年,調戶部。上稱穆和倫孝,其母年已九十,御書“北堂眉壽”榜賜之)。穆和倫在不侵犯當地人民權益的前提下,開墾荒蕪的土地,并出資修建泰山圣母行宮廟,為了記述此事,立了“頭品頂戴、戶部尚書穆和倫記事、翰林院編修趙樞撰文、兵部主事丁文衡書的‘御賜淶水縣西北佛洞塔等處山荒墾地碑”,以下為照錄碑文:
御賜淶水縣西北佛洞塔等處山荒墾地碑(照錄原文)(圖1)
昔王制天子巡狩方域,省耕薄斂、蒐苗、狝狩,所以恤民瘼而講武事也,惟皇上稽古典禮,披圖按牒,是歲辛卯,秋狝巡幸西陵,閱看風水,暇囑北峰重巖邃谷,翁郁聳翠,附帶環河,景物幽勝,地有平壤,著御前侍衛福恒前往勘察以紀其勝,覆奏,晚餐后,御前總管太監劉永安口傳諭旨,朕知隨扈大臣戶部尚書穆和倫孝親既純,定能克盡忠職,用以優渥寵錫,惟予招民墾種荷沐。
圣天子仁德宏隆,臣雖力圖忠誠之,曷可名歟?茲查得山荒界址,南至拒馬河,又至大嶺分水上莊下莊等處,北至交澗口東北分水,東至黃金場大嶺,西至河心以內佛洞塔后以及東西兩川,房山縣屬西南角,北至龍門口內外等村,地基遼闊,村落蕭疏,茅屋刁蔽,人煙散處,布衣襤褸,蓋縣鄉無業農民移居耕食者也,計共有熱地三十二頃二十一畝零分,受其業度,念山民力耕之艱,不合侵及原有,概仍付諸自管,外凡有荒蕪,即自出廉招民,開墾租種,歷收租額,廣土蘇民,臣職守也,況蒙逾格天恩,淪雜者乎,佛洞塔山舊有泰山圣母行宮廟一座,年久傾圯,蘇碣矗列其間,神像莊嚴,雨灑風頹,不堪瞻仰,一并出資修葺,以昭供養而感香火,并在界內南方地方建筑院落,作為后日經租住所,越明年夏五月工竣,加禮馨花,鐫勒斯石,以紀其事,用垂后世焉。
頭品頂戴戶部尚書? ? 穆和倫? ? 記事
翰林院? ? ? ? ? ?編修? ? 趙? ?樞? ? 撰文
兵部? ? ? ? ? ? ? 主事? ? 丁文衡? ? 書
康熙五十一年多在壬辰五月十六日
時至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九月初六,穆和倫的兒子吏部主事存福,到戶部申領到了戶部發給的執照,進一步明確了此林地的所有權歸屬,以下為照錄的龍票原文(圖2):
龍票(照錄原文)
(為發給執照事)據吏部主事存福呈,稱有康熙五十年,上賞存福之父,先戶部尚書穆和倫,山川荒地一項,坐落在直隸淶水縣屬內,山后佛洞塔山等處,南至拒馬河,又至大嶺上莊下莊,北至交澗口東北分水,東至黃金場大嶺,西至河心以內佛洞塔后以及東西兩川,房山縣屬西南角,北至龍門口內外等村,界內除已有農民自墾之地,仍歸管業自種外,其余由受賞業主出資開墾,發給催頭領管佃種,地畝歷年增多,呈請援照乾隆十年,奉上諭,將八旗世職兵丁典出租地,撥用官帑收回,以及上賞地畝準其由部請發執照等,因請領執照前來,經此查核與例案相符合,亟發給執照以憑管業,此據。
右發給存福收執
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初六發給
時間到了1930年,世事更迭,林地所有權人和當地人民因此林地引發的糾紛日益增多,“查此項林地,當地人民與吳氏涉訟有年,并曾釀成人命重案,內容復雜,處分頗難”,穆和倫和存福的后人吳聘卿(編者注:旗人改漢姓)呈報河北省建設廳《呈請將祖遺淶水縣佛洞塔等處林地採伐出售以維生產請飭縣保護由》,省建設廳以八零八號進行了批示并上報河北省政府委員會,河北省政府委員會以第一零七次會議議決案進行了議定,采取折中的辦法兼顧林地所有權人和當地人民的合法權益,“設立淶水縣山后區林地清理局,專案清理,因內分森林及地畝兩部,擬由財政建設兩廳會派正副局長負責進行”。
河北省政府建設廳批? 八零八號(照錄原文)
原具呈人吳聘卿,代表人雷雨辰
呈一件? 呈請將祖遺淶水縣佛洞塔等處林地採伐出售以維生產請飭縣保護由
前據該代表人呈稱,愿將祖遺淶水縣佛洞塔等處林地,採伐出售,以維生產,請飭縣保護等情,當派本廳科員張君保會同淶水縣長詳細查明,呈覆核辦,似應按照成案專案辦理,以解糾紛等情,前來復,經本廳會同財政廳,設立淶水縣山后區林地臨時清理處,已經提經省政府委員會第一零七次會議議決照辦,并派王丕榮、張君保為正副處長,負責進行合行批示,遵照此批。
中華民國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河北省建設廳廳長溫壽泉
河北省政府委員會第一零七次會議議決案(照錄原文)
為報告事,據旗民吳聘卿呈請,將祖遺淶水縣后山林地,采伐出售,請準備案等情,當以該處林地糾紛甚多,即派建設廳科員張君保會同淶水縣長,詳細履勘,呈覆核辦,旋據該員等呈稱,此項林地,吳氏與山后區人民爭訟有年,未能解決,至民國十五年,直隸保安總司令,委派孫云程,為氏地產清理局長,代為清理,設立未久,即行停止,十七年,直隸官產旗產荒地清理處,呈奉省公署核準,責令山后區人民呈報黑地迨地畝處分后,對于吳氏有祖權之地畝,發給應得提成價款,由公家作緩術以資調解,開辦之后,該區人民均甚滿意,旋因政變停止,未能清理完竣,本案內容既甚復雜,業主權利、地方情形均需顧及,欲圖根本解決,似應援照成案,將樹株地畝并作一起,由公家專案辦理,對人民仍令呈報黑地,對吳氏則令候發提成,庶多年糾紛可以解決等情,查此項林地,當地人民與吳氏涉訟有年,并曾釀成人命重案,內容復雜,處分頗難,如以吳氏名義處理,則激起該區人民之反對進行,益覺不易,按照官荒黑地處理,則喪失吳氏產權之利益,亦非事理之平,前直隸公署責令山后區人民呈報黑地迨地畝處分后,對于吳氏有租主權之地畝發給應得提成價款,如此折衷辦法似于雙方利害均能顧及,茲據該氏呈請處置前來,擬仍照前項辦法成案,設立淶水縣山后區林地清理局,專案清理,因內分森林及地畝兩部,擬由財政建設兩廳會派正副局長負責進行,是否有當,提請公決。
委員兼財政、建設廳長李鴻文、溫壽泉
中華民國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文中涉及到的檔案保存在河北省檔案館館藏民國檔案中,今將此份檔案分享給大家,還原二百余年來此林地所有權的歸屬情況,一并欣賞我國傳統文言文的言簡意賅。斷句、標點是筆者所加,由于水平有限,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檔案中涉及的林地位于今河北省淶水縣境內和北京市房山縣境內的西南角,共計三十二頃二十一畝,歷經三百一十年的風霜雪雨,此片林地早已是滄海桑田,作為實物的碑和龍票,今不知身在何處抑或是否存世,但照錄在紙張上的文字以檔案的形式完好的保存了下來,使我們得以拂去歲月的煙塵,窺見歷史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