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坤
摘要:本文簡單闡述水稻本田,重點分析北方地區此階段使用到的技術內容,包括整地泡田、施肥過程、插秧技術以及水層控制、病蟲害防治。通過明確生產期間運用的技術,可保障水稻的優質,維護農業生產的正常推進。
關鍵詞:北方地區;水稻;本田
引言:
北方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較大,且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處理技術,產量及品質也在持續增加,逐漸形成高產的態勢。但在持續優化期間,不難看出水稻種植依舊有提高空間。
一、水稻本田
我國北方種植水稻的歷史較長,產出的大米也備受好評,由此也體現出北方在培育優質水稻的農業中,已經有所成效,并擁有持續開發的基礎。單就種植水稻而言,國內絕大部分會選擇雜交品種,借助移栽的手段,實現大范圍的種植。所以,水稻種植過程分成秧田與本田兩個時期,后者相對重要,在此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及管理舉措均對水稻品質有較大影響,乃至達到決定性的程度。因此,水稻生產中,特別是在供給側戰略持續深化的背景下,水稻優質性的價值不言而喻,確保本田階段生產手段有效實施是極為關鍵的。
二、優質水稻本田生產關鍵技術分析
(一)整地泡田
在整地之前,技術員需先確定適合北方地區生長的品種,如龍稻16、東農428、苗稻2號等。可選擇的品種高達上百種。確認好水稻品種后,需對水渠加以維護,確保灌排無阻礙。而后結合田地的現場狀況,設置條田,每個池的面積約為2000m2,采取單排單灌的模式,并合理控制地埂的用地面積。為提高土壤的品質,需提高田地內有機質的含量。在整地處理中,需盡可能提升秸稈還田的占比,可使用農業設備把稻草切割成小段,利用秋翻,使稻草與土體混合。翻地期間,需要確保耕深處于15cm~20cm之間,并綜合運用耕翻與旋耕等手段,如果田地較寬,可耕深相對偏大。另外,需注意不能影響犁底層,由此確保水分及肥料可以有效保留,為此,可實行翻一年配以松旋兩年的模式。如果未能及時進行秋翻,能利用春翻彌補,處理深度約為15cm。另外,應注重旱整地和水整地的綜合,其中旋耕地僅可以使用水整地的方式。前者需進行旱耙以及旱平,并保障塹溝,配以泡田,完成池梗部分的處理。泡田通常在五月初進行,井灌田地需合理控制灌與停的節奏。后者則需開展在插秧的六日左右,進行整平及耙細處理,內部的高度差不能大于一寸,且肥水不可溢出。
(二)施肥處理
種植水稻期間,為保障水稻的品質,肥料需多用農家肥,盡量控制化肥的應用量。有效運用畜禽的排泄物及秸稈等材料制作肥料。北方水稻實際的施肥量需控制在2~3t/667m2,且以三年為時間節點。按照測土配方的數據,確定化肥的使用量,或直接根據生產實況加以調整。首先是基肥,包括的原料有尿素及磷酸二銨、生物鉀等,具體的用量:每667m2尿素為6kg;磷酸二銨添加7kg;硅肥為20kg;濃度為50%的磷酸鉀,添加5~8kg;生物鉀則需控制在5kg;氮磷鉀肥料是由濃度為45%的復合肥混合而成,添加量在6kg左右。耙地處理前,需把所有準備好的肥料全部施加。其次是分蘗肥,此類肥料通常需要進行兩次。前一次通常在秧苗返青,形成四葉時,一般插秧完成的十天左右,此時,每667m2需施加3.5kg的尿素,以及5kg的生物鉀。借助地位分蘗,能提高秧苗的發育速度。在七葉至八葉冒尖時,應結合田間的實況,繼續施加尿素及鉀肥,此時應少量施加。最后是穗肥,齊穗時,每667m2需施加2kg。在生長后期,為避免出現病害,可在葉面上噴灑肥料,以加快水稻成熟的速度,此道工序通常不會超過七月中旬。在水稻漲勢異常,或出現低溫、降水量大,有病害問題時,僅施加鉀肥即可。
(三)插秧技術
北方地區在水稻種植中,移栽秧苗是主要的手段。此道種植環節對溫度有一定要求,需要日均室外溫度始終超過13℃時,進行插秧作業,通常在五月份的15~25日之間,最晚要在五月末完成。插秧密度是根據田間肥力確定。若肥力級別僅能達到中級,行穴距離需為30cm×10cm,如果肥力較多,密度應控制在30cm×13cm,各穴中可插入四棵秧苗。且插入深度需在2cm以內,整體插完后,需全面檢查進行補苗。
(四)水層管控
一是返青階段。插秧期間需保證水層為花達水狀態,并在插秧結束,立即進行灌水,此時的水層深度需控制3cm~4cm范圍內。如若本年氣溫整體偏低,則此階段的水層需適當增加,在5cm左右。但若遭遇寒潮,需把深度增加到6cm~7cm。借助水為秧苗構建較為穩定的成長環境。在低溫天氣結束后,需即可清除多余水分,實施常規管理手段即可。二是分蘗階段。該時期需實施淺水管理,深度需控制在3cm,適當提高溫度,以推動蘗。在該階段的后期,為減少無價值的分蘗,需開展排水曬田,讓田地間形成裂縫,可以看到白根。該種狀態持續5~7d即可,灌水使水層恢復原狀。三是拔節孕穗階段。從該時期起到抽穗期間,需在田間灌入活水,深度控制在6~7cm。若為井灌區域需開展間歇灌溉,如果氣溫未達到17℃,需使水深處于15cm~20cm之間。四是抽水開花階段。從該階段到水稻成熟期間的水層管控需注意,在抽穗之前的四日左右,實施間歇地灌水,而進入揚花階段后,需開展活水處理,深度保持在5~7cm之間。蠟熟階段應恢復間歇注水,使干濕狀態交替出現,但需讓濕狀態的時間占比更大,提高田間的供氧量,以增加根系的伸入深度。在剛進入黃熟階段時,需先實施排水處理,特別是地勢低洼的部分,如果條件要求,也能適當提前排水,而如果為漏水區域,需合理推遲排水的時間。
(五)病害防治
首先,稻瘟病。該病害是水稻種植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針對其的處理可接祖枯草芽孢桿菌粉劑以及多抗霉素等合適的生物藥品,通過噴灑的方式施加于農田中,以起到預防疾病的效果。此外,葉瘟病可利用三銼酮及時治理,而對于穗頸瘟可需使用好春雷素。此處需要關注的是,水稻處于花期階段時,不可施加農藥,以保障授粉過程無干擾。其次,病蟲的處理。水稻種植過程中,二化螟及大螟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蟲害。對此的防治應在農田內害蟲數量偏少時,便進行處理,首選合適的桿菌,化學試劑次之。另外還要玩稻飛虱,需要在處理種子及實地移栽階段便進行預防,可使用呲蚜酮、呲蟲啉等。最后,雜草。插秧結束后的6d左右,也就是返青階段,需借助濃度為50%的禾草丹乳油300g,也可使用二氯喹啉酸,濃度在50%的粉劑,添加量為40g。另外還有其他除草試劑可以使用,具體需要技術員自行根據田間情況自行選擇。
三、結束語
完成上述一系列的田間處理步驟后,便可等待水稻成熟。在有超過九成的水稻出現黃化的情況時,便能進行收獲。通過合理運用生產技術,保障稻米的品質,并為后續研究各品種的生產效益,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田紅剛,劉永巍,張景龍.不同水稻品種本田抗旱性篩選[J].農家參謀,2020,(14):43-45.
[2]隋亞云.大洼區水稻基質育苗本田試驗總結[J].北方水稻,2019,(06):30-31.
(聯勤保障部隊第四儲備資產管理局哈爾濱管理站?黑龍江?哈爾濱?15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