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束束亮光伴隨著“咻咻”的聲音依次沖上夜晚的空中,隨后轟隆隆地爆炸出一個個五顏六色的“花朵”,照亮了夜空,也愉悅了我們的心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煙花可以是任何顏色的,但仔細想一下,你幾乎從沒見過藍色的煙花,這是為什么呢?
煙花之所以能發光,靠的就是其內部的發光劑與發色劑。發光劑是鋁粉或者鎂粉,它們猛烈燃燒時,發出強烈的白光并產生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從而刺激發色劑中的金屬發光。發色劑多是金屬化合物,它們是整個煙花焰火中的主角,焰火那繽紛的色彩就是發色劑發出來的。
一般來說,人們想要煙花發出什么光,就選擇含有對應的金屬的化合物作為發色劑的成分——鈉能發出黃光,鋇能發出綠光,銣發出紫光,鈣能發出紅光,等等。其他顏色都好說,但當我們想要發出藍光時,事情便沒有那么簡單了。煙花的藍色需要從一種叫做氯化銅的化合物中產生,但產生藍光的過程對于溫度的要求十分嚴苛——過低的溫度不會使銅發光,過高的火焰溫度又會將藍光破壞。因此,藍色可以說是煙花中最難呈現的一種色彩。
長期以來,銀這種貴金屬一直被用來抗菌。例如,一些醫用口罩的過濾器和國際空間站使用的涂料,都用到了銀。但直到現在,我們還沒完全明白為什么它有消毒的效果。
為了找到答案,最近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大腸桿菌暴露在小劑量的銀離子中,然后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其鞭毛(一些細菌通過擺動鞭毛來運動)。
研究人員發現,細菌在含銀離子的溶液中,鞭毛擺動的速度越來越慢,導致它們前進得也越來越慢;而且,方向的改變也更為頻繁。所以,細菌沿一個方向移動的距離要短多了。如果這是一種病菌,那么銀就起到了阻礙其傳播的作用。這是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銀對鞭毛的影響。
當然,并非所有細菌都有鞭毛,但銀也能以其他方式影響它們。例如,在較高劑量下,銀離子會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菌爆裂。

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各國專家和衛生部 轉基因細菌為健康把脈門一再強調人們要注意生活衛生,尤其是盡量不要摸臉。有人想,只要我多加注意,那就能做到不摸臉了。真的是這樣嗎?接受過傳染病預防培訓的醫學院的學生總比普通人更注意衛生吧,但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就顯示:在一次演講中,參加講座的醫學生平均每人就觸摸了23次臉。可見,摸臉并不像人們所想的那么容易控制。
那么,人們為什么會摸臉呢?
首先是因為我們的臉部暴露在空氣之中,隨時都有各種微生物侵入臉部,使我們總感覺臉的各種部位不時有輕微的癢痛之感,令我們不自覺地常常摸臉。其次,現代化的生活行為——例如梳頭、整理發型,女士還會化妝、裝假睫毛等,這些行為讓我們經常會觸摸到臉部,導致我們慢慢地習慣了去摸臉。再次是心理上的問題,人們經常會觸摸臉部,確保自己臉部沒有臟東西,使自己處于最佳的外觀狀態。這是一種美的意識,能夠提高了自己的信心,從某種角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虛榮心。
除了上述幾種原因外,還有一種較為少見的原因——焦慮,這種焦慮常常表現在社交的時候。研究得出,為了排解壓力,焦慮的人可能會執行以身體為中心的重復性行為,反復摸臉便是其中一種。
對于戒掉摸臉的習慣,反復提醒自己可不是好的方法,因為有時候你越是注意臉部,就越容易觸摸它。就好像當別人告訴你不要想到大象時,你的腦海中反而甩不掉大象的樣子。最好的方法是消除能使自己摸臉的客觀因素,例如保持臉部衛生、整理好容易遮蓋臉部的頭發等。不過,其實觸摸臉并不會使人感染新冠肺炎,你應該避免觸碰的部位是你的鼻子、嘴巴或眼睛,因為病毒會通過這些部位進入你的身體。
最近,人類第一次將細菌進行基因改造,用于監測動物腸道的健康狀況。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來自一種病毒的基因嵌入到埃希氏桿菌的DNA中。通常,這些來自病毒的基因會合成一種叫cI的蛋白,但當細菌生活在含有一種叫“脫水四環素”的化學物質的環境中時,它們則合成另一種叫Cro的蛋白。
研究人員把這種轉基因細菌移植入老鼠的腸道內,然后收集檢測老鼠的糞便樣品。正如他們所料,當沒給老鼠喂食脫水四環素時,其糞便中只能檢測到cI蛋白;如果喂了,糞便中就含有Cro蛋白。這意味著,這種細菌能有效地探測并記錄脫水四環素的存在。
用類似的技術,未來我們或許還能制造出別的轉基因細菌,用于探測腸道內由炎癥、癌癥、寄生蟲或毒物制造的、能顯示腸道健康狀況的化學物質。我們甚至還能制造出能遞送藥物的細菌,一旦探測到疾病,它們就能像小機器人一樣迅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