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紹融媒體概念及其對高校育人工作的影響,接著分析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現狀,最后提出融媒體時代提升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途徑:1.構建積極向上的高校網絡文化;2.構建協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體系;3.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模式。
關鍵詞:融媒體;網絡文化;育人
一、融媒體概念及其對高校育人工作的影響
融媒體融合了傳統和新型媒體的內容、信息傳遞資源,并在微信、微博、廣播、網站、報紙等平臺上進行有效傳播,以此完成媒體間的融合和資源互通。高校進行融媒體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融媒體建設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國家戰略要求、有利于“大宣傳”、“大思政”格局構建、能創新師生教學途徑。融媒體視域下,師生間相互溝通開始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傳統道德受到多元思想抨擊。學生接觸過多外界信息,其對文化觀念和道德觀念不能進行準確判斷,難以利用自身經驗構建新型價值觀。融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更多利用網絡媒體平臺獲得相應信息,過去的單一教育方式受到影響,使師生間構成平等溝通模式,給思政工作者的教學模式帶來較大的影響。
二、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現狀
1.高校各級新媒體平臺蓬勃涌現
作為一種新興媒介, 微博(文章所涉及處均指新浪微博)憑借高效率、碎片化的網絡信息源快速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中國騰訊公司推出微信, 憑借其零資費及其支持語音、圖片、視頻、文字等的便捷發送功能迅速占領中國網絡社交平臺。在各大校院級新媒體平臺的同步運營與相互合作下, 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呈現百花齊放的良性態勢。
2.高校校院級新媒體平臺之間缺乏資源共享渠道
高校各大校院級"兩微"平臺在數量上蓬勃發展的同時, 平臺間信息、人力及技術資源分散化的情況也日益明顯。由于校院級新媒體平臺眾多, 每個平臺都需要穩定的學生運營團隊, 各個平臺在大部分時間里是各自為營, 校院級平臺間缺乏有效溝通渠道,因此, 出現了各級平臺人力資源分配不均、各平臺推送質量及技術差異日趨明顯等情況。
3.高校各級官方媒體平臺信息服務功能亟待加強
無論是校園傳統媒介還是新興媒介, 目前對受眾的服務均仍主要體現在發布校園資訊的層面, 平臺的信息服務與互動功能有待加強。無論是校園傳統媒介還是新興媒介, 用戶對其的需求都不再僅僅停留在簡單獲得信息資訊的層面, 更是期待大數據能在各類新老媒介平臺之上進行資源整合, 并通過信息服務功能得以體現, 從而真正實現融入師生、服務大眾的終極目標。
三、融媒體時代提升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途徑
1.構建積極向上的高校網絡文化
高校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有效平臺,不斷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同時,互聯網時代信息共享率和傳播速度非常高,受此影響青年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機會更多,可能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針對這一現象,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應當積極進行引導,幫助青年學生解決思想上的疑惑,為青年學生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
2.構建協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高校應當抓住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機遇,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學生的管理。信息化管理體系應當遵循“以師生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多部門協同,實現一站式服務、一鍵式管理。通過構建信息化管理體系,一方面能夠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信息參考,另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簡化辦事流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將會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應當針對網絡媒體的內涵和特點開展研究,清楚掌握輿論引導的關鍵要素,加強對思想輿論的引導,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網絡,積極構建和諧文明的網絡文化環境。高校輔導員應當具備網絡思政意識,在日常工作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進行結合,采取90后和00后學生更樂于接納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在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可以設立學涯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欄目,利用漫畫、視頻微黨課等載體,通過輕松活潑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溫度和熱度。通過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這顆鹽融入網絡育人這碗飯中。
四、結束語
在信息化時代下,高校教育應該跟隨時代潮流,學會創新文化育人的方式和方法,要在創新傳統的媒體傳播方式的基礎上,轉變自身的觀念。同時還要在融媒體視域下,促進高校建立專門的網絡文化育人平臺,充分的發揮其特有的功能,以創新的育人方式,加強對文化的傳播,從而有效地實現融媒體與校園文化教育的充分結合,以此更好的推動高校文化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刁溯.融媒體助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創新實效性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0):291-292;
[2]楊新瑩,李軍松,閆文.“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解構與重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0):10-14;
[3]金祖旭.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反思與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34):53-58.
作者簡介:楊程棟(2001年10月——),男,漢族,浙江諸暨人,傳播學專業學生。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浙江?紹興?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