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摘要:文章采用流量資料推求方法,復核了黃栗樹水庫原雨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成果,并對兩種計算方法的差異進行分析、成果進行對比,經合理性分析,得出分析結論。
關鍵詞:設計洪水;流量資料推求;合理性;
黃栗樹水庫位于全椒縣城西北,襄河上游處,屬于長江流域滁河水系,是一座綜合利用多年調節的大(2)型水庫,壩址以上控制來水面積262km2,總庫容2.30億m3。本文針對黃栗樹水庫原雨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成果,采用流量資料推求方法復核,并進行成果合理性分析,對于本地區水庫設計洪水計算與成果選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水庫設計洪水計算方法簡述
根據資料條件,水庫設計洪水通常可采用流量資料計算(實測或反推洪水頻率分析)、雨量資料推算(實測暴雨或地區暴雨參數成果頻率分析)、利用鄰近資料地區綜合法估算3種方法進行分析計算。而隨著近年來雨情、水情站網建設,水文測報系統趨于完善,地區綜合估算法應用較少。
二、原設計洪水成果
黃栗樹水庫原設計洪水成果是采用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1984年編制的《安徽省暴雨參數等值線圖,山丘區產匯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區中小面積設計洪水計算辦法》(以下簡稱“84辦法”)計算而得:單位線時段△t=1.08萬秒,R3d~R24h凈雨量按兩天16個時段平均分配,根據綜合流域特性K=0.54,按綜合模型單位線(8時段復合線),可求得第一、第二天洪水過程線,按同時段疊加,即得各種頻率設計洪水過程線。
三、本次流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
1、洪水頻率計算
1)洪峰流量
設計洪水計算,一般采用年最大值選樣。洪峰流量每年只選取最大的一個洪峰流量。由于無實測資料,利用庫水位、庫容曲線、出庫流量等資料反推入庫洪水,經分析,黃栗樹水庫多年平均洪峰流量為393.2m3/s,最大值為2003年洪峰4546.7m3/s,第二位為2008年洪峰2262.9m3/s。其中,2003年的洪峰流量是多年均值的11倍之多,是2008年洪峰流量的2倍。
為合理確定2003年、2008年等大洪水的重現期,增進資料系列的代表性,本次設計查閱了地方水利志等相關文獻資料,查得黃栗樹水庫洪水歷史考證期到1931年,N為83年。將實測系列中的2003年2008年的樣本作為特大值處理,和其他實測連續系列形成不連續系列洪水資料進行頻率計算。經計算得,Cs=2.5Cv,Cv=1.80。
2)洪量
洪量采用固定時段獨立選取年最大值。時段選定應根據汛期洪水過程變化、水庫調洪能力和調洪方式以及下游河段有無防洪、錯峰要求等因素確定。當有連續多峰洪水、下游有防洪要求、防洪庫容較大時,則設計時段較長,反之較短。
本次計算洪量時段采用1d、3d分析,利用實測庫水位、庫容曲線、水庫出庫流量等資料反演推求入庫洪水的洪量,并進行頻率計算,得設計洪量成果。
2、典型洪水過程線
對黃栗樹水庫2003年、2008年入庫洪水過程進行分析比較。2003年洪峰流量、1天洪量均為調查系列最大值,經排頻洪峰流量達300年一遇;2008年3天洪量為調查系列最大值,洪峰流量達50年一遇。故以2003年入庫洪水過程作為典型洪水過程線,據以放大求取各種頻率的洪水過程線。
3、設計洪水過程線
采用同頻率放大推求的設計洪水過程線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流域洪水特性,并較少受所選典型不同的影響,滿足水庫樞紐工程防洪設計要求,適用于洪水的峰、量都對樞紐工程防洪安全起控制作用的工程。因此本次采用同頻率放大法進行計算。
根據選擇的典型年洪水過程及各頻率設計洪水要素,采用同頻率放大法計算各時段的洪水倍比關系,推求黃栗樹水庫各頻率設計洪水過程線,經修勻后得到設計洪水過程線。
四、成果合理性分析
對設計洪水采用參數和設計值進行相互比較和合理性檢查,從而分析設計洪水成果合理性。
1、與暴雨的頻率分析計算成果比較
由于大暴雨的徑流系數較小暴雨的大,匯流也較小暴雨的快,因此洪峰流量的Cv值大于洪量的Cv值,洪量的Cv值大于相應暴雨的Cv值。根據黃栗樹水庫上游各站的降雨系列頻率分析,Cv值約為0.50~0.63,由洪峰流量和洪量資料分析,Cv值分別為1.20、0.92~1.15。
從上述分析成果來看,計算成果符合大暴雨的一般規律,計算各設計洪水基本參數是合理的。
2、本站洪峰流量和設計值對比
將各時段洪量除以相應時間轉換成時段平均流量,繪制對照圖顯示,隨著時段的增長,洪量的設計值和均值逐漸加大,而時段平均流量的設計值和均值逐漸減小。黃栗樹水庫流域控制面積262km2,流域面積相對全省其他大型水庫較小,流域位于江淮之間,暴雨次數相對較少,從圖中曲線來看,各點位置無突出的偏離,時段平均流量的設計值和均值減小梯度較小,符合流域面積小,暴雨次數少的地區洪水特征,因此該關系曲線的變化趨勢是合理的。
五、與原設計洪水比較分析
原設計洪水成果是按“84年辦法”計算而得,其設計洪水時段△t=3h,設計洪水過程共40個時段即5天過程。在原初設設計洪水5天過程線中,截取最大3天洪水過程,分別與按流量資料和降雨資料復核的設計洪水進行比較分析。
根據比較可知,由流量資料復核的設計洪水,各頻率洪峰流量較原設計洪水成果偏大,而洪水總量均較原設計成果相當。從多年來降雨等水文情勢比較分析,典型年2003年洪水較集中,峰高、量大,較為符合典型年選取標準;另外排頻計算時考慮了不連續系列的方法,資料系列長度與精度與原初設相比更為具有代表性,洪量成果與原設計成果相差較小,在合理的偏差范圍之內。
六、結論
黃栗樹水庫地處江淮分水嶺的低山丘陵區,分析其洪水成因,為暴雨形成坡面徑流所致,最大1天暴雨形成洪峰,最大3天暴雨形成洪量,洪水過程線特點為峰高且洪量集中在1~3天,河水陡漲、陡落;在洪量方面3天洪量較大,7天洪量除3天洪量外其余4天趨于平緩并基本接近。
由雨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涉及到流域暴雨的點面折算、時程分配以及面平均分布等間接推求過程,并需假定設計暴雨和設計洪水同頻率;而由流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為按已發生典型洪水過程放大,產匯流特征更接近流域實際情形。結合洪水計算成果的合理性分析,并偏安全考慮,認為由流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成果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1]?SL 144-2006.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洪水計算規范[S].
[2]?SL/T 278-2020.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計算規范[S].
[3]?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安徽省暴雨參數等值線圖、山丘區產匯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區中、小面積設計洪水計算辦法,1984.
[4]?滁州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全椒縣黃栗樹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修正初步設計,2001.
[5]?滁州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全椒縣黃栗樹水庫防洪標準復核報告,2014.
[6]?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全椒縣黃栗樹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初步設計,2017.
(全椒縣黃栗樹水庫管理處?安徽?全椒?23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