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寧啟東,是我的父母留下抗戰足跡的圣地。母親出生在那里,我的父親則以其為第二故鄉。父母相繼離世后,我一直有一個情結,一定要到啟東"/>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趙曉寧

啟東,是我的父母留下抗戰足跡的圣地。母親出生在那里,我的父親則以其為第二故鄉。父母相繼離世后,我一直有一個情結,一定要到啟東深度走訪。
2021 年4 月,我踏上了啟東大地,在母親老家圩角鄉住下。次日,在黨史辦鈕主任及父親摯友王紹文的兒子的陪伴下,我參觀了啟東首屆人民政府舊址、王鮑烈士紀念館、曹家鎮紅樓、二校鎮當年的新四軍東南情報局、惠萍鎮惠萍公園的塑像、烈士陵園紀念館等地方。
1940 年底,父親隨新四軍東進蘇中。四分區保安處長陳偉達為父親改名為趙一德,在愛國商人王紹文開的“暢一天”酒家開展情報工作。情報人員都被安排在周邊3 戶可靠的農戶家中。父親先后任保安科長、社會部長、公安局長和短槍隊政委。
一次反清鄉斗爭中,父親派遣短槍隊混入鬼子警備隊,進行“虎口拔牙”奪槍行動,狠狠打擊了日軍,創造了反“清鄉”斗爭的一個典型戰例。戰斗中,打死了五個鬼子。
父親曾多次向我說起他親眼目睹戰友鮑志椿、王澄在巴掌鎮犧牲的情況。為了懷念這兩位烈士,人們將巴掌鎮改名為王鮑鎮,并為他們建立了烈士紀念館。"王鮑烈士紀念館"以及館前王澄、鮑志椿并肩屹立的塑像格外醒目。父親離休后,只要回啟東,都要去和兩位老戰友的塑像合影。這次我來到啟東,站在父親多次提到的這兩位烈士塑像前,百感交集。
趙一德的名字為根據地的父老鄉親深深記取。新中國建立后,父親沒有恢復原來的名字,并讓子女都冠以“趙”姓。身為子女,我們也都為此感到驕傲。
我們來到當年情報局的“窗口”——二校鎮。我曾從由原東南情報局黨代表龔云池所著的《解密》一書中了解到當年成立東南情報局的來由:1940 年黃橋決戰后,粟裕對東海地區策劃公開的武裝斗爭和秘密的隱蔽斗爭,指令成立東南情報局。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個情報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購買藥品、收送情報、掩護新四軍和根據地干部、護送家屬撤離。這里,還曾寄養了13 個新四軍的孩子。我的大哥出生后,父母因忙于革命,便將他寄養在王紹文家,他們細心呵護,直到大哥于1950 年被父母接回。王紹文被稱為“東南地區的阿慶嫂”,但他的故事比阿慶嫂更加豐富精彩,他是沒有填表的共產黨員。
下午,我們來到惠萍鎮的惠萍公園。朱惠萍烈士是母親季桂芳的戰友,母親在世時經常講起朱惠萍悲壯犧牲的故事。
天空淅淅瀝瀝下著小雨,仿佛老天也在憑吊。1947 年4 月22 日,忠貞不屈的朱惠萍受盡了國民黨還鄉團的酷刑之后,被殺害。我仰望烈士的塑像,眺望遠方她就義的地方。她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8歲。
在啟東這塊土地上,我的母親也留下了自己的故事。抗戰時期,母親在蘇中四分區啟東二區參加了革命工作,她是當地第一批農村女干部、女黨員。
1941 年初春,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遭受了日偽殘酷的大掃蕩。1942年初,在新四軍1 師3 旅旅長陶勇率領下,主力部隊攻打海門縣三陽鎮敵偽據點,一舉收復了三陽鎮,離三陽鎮不遠的久隆鎮的敵人聞風而逃。這一仗鼓舞了根據地政府和百姓,海啟縣委決定借此形勢開辟新區工作,工作組由縣委書記陳國權親自率領。
1942 年1 月4 日上午,縣區鄉干部們及我的母親正在久隆鎮附近開會,突然聽到外面傳來“敵人來了”的呼喊聲,群眾四處奔跑,場面十分混亂。此時主力部隊已撤離該地區。陳國權率王正平、阮庭庚及警衛員陸志杰組織疏散群眾,然而敵人已三面包圍這一地區,陳國權被來犯敵偽軍中的叛徒指認出賣,當即遭日偽軍槍殺,王正平、阮庭庚同時犧牲,警衛員陸志杰幸存。
事發后,母親組織群眾調查了解戰況,發現了陳國權的遺體。當晚,在敵占區內,她動員農民兄弟借了一輛獨輪小車,趁著夜晚天黑之際,避開敵人的崗哨,將陳國權的遺體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土布袋里,擺在小車的左邊,她則護著烈士的遺體,坐在小車右邊。兩位農民兄弟一前一后,一推一拉,在敵人的封鎖線內繞小路行走了數十里。為了不讓獨輪車發出聲音,母親用肥皂水、煤油澆在車輪的軸部。當獨輪車經過敵人封鎖線時,探照燈的強烈燈光在公路上不停移動,光束移開的瞬間,母親讓農民兄弟以最快速度穿過了公路。黎明前,他們終于將陳國權的遺體送到了縣委。
根據地同志看到縣委書記的遺體后悲痛萬分,同時也十分敬佩護送烈士遺體的年僅19 歲的小姑娘。當年的地委機關報《江海報》專題報道了這一事跡。
……
我的父母于1998 年相繼謝世。他們晚年在南通重新安下了家,關心老區群眾的疾苦,用節省下來的工資接濟老部下,看望慰問軍烈屬,報答曾救過父親性命的鄉親……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在啟東戰斗的經歷,最為懷念的也是在啟東犧牲的戰友。
這次到啟東實地走訪,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也更加深了我對父母的理解與愛,我會將薪火傳承下去。
題圖為1975 年,粟裕在南通會見抗日老戰士(前排左二起:楚青、粟裕、陳堅、王豪,后排左三為作者的父親趙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