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拜訪“天宮”空間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帶了哪些貨物?在軌期間要完成哪些任務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系統研制團隊做了詳細解答。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天舟二號”的載貨比為0.51,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飛船此行的主線任務是把航天員和空間站所需的物資送上天,物資包括推進劑和貨包兩大類。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為“貨艙+推進艙”兩艙構型,推進艙不僅要滿足自身動力需求,還要為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軌運行補加燃料;貨艙則要滿足航天員生活、工作的需求,本次飛行攜帶了160多個貨包、200多件貨物。
“有兩件寶貝疙瘩很特殊。”徐小平介紹,本次運輸的貨物中有兩套航天員艙外服,每件重100多公斤。它們是航天員執行艙外任務的必備物資。
其他貨品都安安穩穩裝進包裹,整齊碼在貨格里,運送這兩件“異形”艙外服則需要額外安裝支撐點,保護服裝胸腔部的薄壁結構。徐小平說:“貨艙總共40個格子,這倆寶貝就占了8個。”
“5組20個氣瓶,是空間站的耗材。”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系統主管設計師王冉介紹,這些氣瓶看起來和普通的氧氣瓶很像,但材料安全性更好,里面裝著氧氣、空氣、氮氣等各類氣體。身處真空環境中,人體平時無意識中呼吸的氣體變成珍貴資源。必要時,這些氣體將為空間站補足氣壓。


“在天上,水資源也很珍貴。”王冉補充,進入空間站的水要裝進軟體水囊中,本次上行的十幾個水囊不僅滿足日常用水需求,還可以電解制氧。
6.8噸重的物資送上天,總體遵循“重心靠下,質心在中間”的原則,160多個貨包按照航天器質量特性“排座次”。
“像在超市一樣,每個貨有固定的位置。”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系統機械總體負責人賈東永介紹,貨艙縱向分為4個象限,橫向劃分為ABCD4層,每個貨包按坐標編號查找,同時貨包上有二維碼,掃描后可查看包里的具體貨物。
食物、水、衣物、清潔濕巾……除了保障航天員的衣食住行,天舟二號還攜帶了一部分科學試驗載荷、空間站建設需要使用的備份艙門。王冉補充:“火箭和貨運飛船的運輸能力越強,就越能為空間站作出更大的貢獻。”
貨運飛船除了運輸生活物資外,還要給空間站“加油”,也就是補加推進劑。貨船系統有多個“油箱”,推進劑可在密封艙外通過管路運輸,與密封艙隔離,保證航天員在艙內的安全。
“貨包使用的布料添加了螃蟹殼,能有效抗菌。”王冉介紹,日常生活中,地面臟了掃地、衣服臟了洗凈晾干,在空間站微重力、密閉環境中,同樣的一塊布料蹭臟了很難清理,這樣的環境對貨包布料要求更加苛刻。
研制團隊針對貨物裝載需求進行調研,發現市面上常用的布料無法滿足要求,于是自行研發了特種殼聚糖纖維布。
顧名思義,“特種”布料是為了太空旅行專門研制的,要經受抗菌、防霉、阻燃、低揮發等各項指標考驗,有很好的承載能力,力學性能優良;殼聚糖纖維布是從螃蟹、蝦的甲殼中提取出抗菌成分,再利用特殊纖維紡織工藝生產出的布料。
為了充分利用裝載空間,貨船艙內結構進行了特殊設計,利用蜂窩板形成一個個貨格,每個貨格都可以裝載多個規格的貨包。
“貨運飛船對口單位太多了,空間站核心艙、航天員系統、科研機構、高校,大家的需求是多樣的。”王冉介紹,為了讓整船裝載效率更高,團隊設計了26種規格的貨包。
按照型譜化設計思路,貨包分大、中、小不同尺寸規格,根據不同需求,長寬、形狀各異。為了適應貨運飛船的圓形艙體結構,研制團隊還設計出梯形、楔形等形狀;為對異形產品、敏感光學器件進行特殊保護,團隊借鑒飛機座椅的安全鎖扣,使每個貨包都能被穩穩當當固定住、單手簡簡單單取下來。
“不僅要大小布局合理、重量均衡,最重要的是方便航天員取用。”徐小平總結。
“就像大家出差,航天員入艙后第一天是最難的,吃的、用的都要現找。”徐小平說,這對航天員是挑戰,對貨運飛船也是挑戰。賈東永補充道:“不能讓航天員吃一袋宮保雞丁都要翻半天。”
在軌運行一年,“天舟二號”作為儲藏室,既要保障航天員日常生活、工作物資隨取隨用,還要收納廢棄物、人體排泄物,最終離軌墜入大氣層燒毀。
“我們有密封的‘小轎車’,也有開放的‘皮卡車’。”徐小平介紹,天舟貨運飛船的貨物艙有全密封、半密封半開放、全開放多種類型,可以滿足不同尺寸、各種類型的貨物運輸需求。
“我們要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徐小平說,從航天員使用角度出發,貨運飛船要通過醫學、工效學評價,艙內壓力、噪音、照明燈照度、操作空間等都被納入評價范圍,全方位保障航天員在空間站的健康生活。
“真正以航天員為本,考慮他們的需求。”賈東永介紹,工效學是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主要研究生產系統中人、機器和環境之間的關系。
簡單來說,空間站中的儀器、設備、布局環境都會影響航天員在軌工作效率。研制團隊希望天舟貨運飛船能在有限空間內讓航天員方便地生活、工作。
“第一,不能對航天員有損傷,第二,要易于操作。”賈東永舉例,在地球上丟垃圾,只需要扔進垃圾桶再打包,一個人就能完成;在天上扔垃圾則復雜多了,因為微重力環境下,人、垃圾、垃圾袋一起浮在空中。首先航天員要固定自己,再騰出手來收拾垃圾,經過壓縮抽空等特殊處理后,把垃圾固定到貨艙指定位置。這一系列操作可能需要兩個人配合。
空間站將在軌運營10年以上。賈東永補充:“關注航天員的居住環境,后續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
秉持航天人“少花錢、多辦事”的傳統,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保證主線任務圓滿完成的同時,在軌期間還將擇機完成交會對接、雙向并網、機械臂在軌試驗等支線任務。
“天舟二號”物資運輸的使命完成后,還將驗證空間站機械臂在軌操控技術,為實驗艙轉位做鋪墊。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系統結構與機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周志勇介紹,航天器對接機構、轉位機構、機械臂是3套獨立的裝置,對接機構可以分別與另外兩套機構配合,完成空間站艙段轉移動作。
爭當技術“急先鋒”,天舟系列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幾乎同時立項。貨運飛船加緊步伐,于2017年完成“天舟一號”發射任務,驗證關鍵技術、固定流程。徐小平說:“貨船的后勤保障能力穩定,空間站才能在軌道上待得安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