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中國空間站建設全局,天舟貨運飛船的主要任務目標是穩定可靠運輸貨物。在此基礎上,“天舟二號”還將對多項技術改進進行在軌驗證,確保高效率支撐空間站建設運行任務。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都安裝了并網控制器。上天前,空間站核心艙與“天舟二號”是兩套獨立的能源系統;對接后,并網供電系統為船站間互相輸送電能資源,“1+1>2”,實現組合體能源的高效利用。
“就好比兩個手機,既可以單獨充電,還可以互相充電。”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系統電總體負責人于磊介紹,復雜航天器的陽光遮擋情況復雜,如果單個航天器能量不足,另一個可以及時補充。
停靠空間站期間,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處于休眠狀態,自身能源需求不大,太陽翼提供的能源供給大部分時段較為充足,富余的電能可以為航天員活動提供保障,同時支撐一些電能消耗較大的科學實驗。
“一直要負責到離軌。”于磊介紹,天舟二號上天后需要在多個關鍵節點完成指定動作。牽一發而動全身,航天器每多做一項動作,就要相應多安裝一個模塊,全船信息系統就要多一個布局,每個關鍵動作都是能源監視最緊張的時候。

“發射只是任務開始,‘天舟二號’在軌期間,每個試驗疊加成功,才是最終的成功。”于磊說。
據介紹,雙向并網需要通過地面發送程序指令,對接成功后,“天舟二號”和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將擇機開展雙向并網在軌驗證。
在天上,貨運飛船最顯眼的就是兩只“翅膀”,太陽電池翼電池板在陽光照射下反射出尖銳的光線。
電源分系統是貨運飛船翱翔宇宙的“動力源泉”,太陽電池翼暴露在艙外,蓄電池隱藏在艙體內,兩部分配合為整船供電。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電源分系統研制任務,試驗隊電源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王振緒介紹:“‘天舟二號’太陽電池翼主要有兩個功能,發電滿足整艘貨船的供電要求,同時給蓄電池充電。”
當貨運飛船逐漸進入陰影區域,太陽電池翼無法接收陽光,貨運飛船上的3組鋰離子蓄電池開始為整船供電,直到太陽電池翼進入陽光照射范圍供電、充電,電源系統進入下一次循環。
“實際情況更復雜,‘天舟二號’與空間站核心艙對接后,可能會被核心艙遮擋。”王振緒介紹,太陽電池翼會經歷多次“進影”和“出影”,如果長時間充放電不均衡,電池壽命會減損,甚至沒辦法工作。
據科研人員測算,空間站在近地軌道繞地球一圈需要91分鐘,其中能接收光線照射的時長約為54分鐘,太陽電池翼每天要經歷約16次明暗交替循環。“我們對產品有信心。”王振緒介紹,貨運飛船太陽電池翼技術成熟度高,產品散熱性能好,能抵御高低溫的循環沖擊;鋰離子蓄電池與核心艙采用相同方案,經過至少10000次地面循環驗證,能支撐貨運飛船全壽命周期使用。


“我們優化了太陽電池翼的布局和蓄電池的充電控制策略,能適應空間站建設中復雜的遮擋工況。”王振緒說。
“如果太空垃圾擊中太陽電池翼怎么辦?”記者追問。
“首先擊中概率小,其次即使被小的太空碎片擊中,太陽電池翼的單個電池板是獨立運行的,對整個電源分系統供電影響較小。”王振緒說,團隊有充分的信心迎接挑戰。
“兩個航天器在太空要連在一起,主要依靠對接機構。”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對接機構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丁立超介紹,捕獲、緩沖、剛性連接……對接機構完成一系列規定動作后,互相獨立的航天器才能連成一體,共同組成復雜的中國空間站。
空間站建設就像搭積木一樣,貨運飛船、載人飛船、實驗艙都要與核心艙對接,積木越壘越多,質量不斷疊加。丁立超解釋:“噸位越大,撞擊能量越大,對接機構要消耗的能量越大。”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是13噸對8噸,首次在太空開展相關技術驗證;本次任務中,“天舟二號”要與22噸的空間站核心艙對接,后續還要和總重超過30噸的航天器組合體對接。
“天舟二號”做了一些適應性改變,丁立超介紹:“所有改進都要適應核心艙。”
除了完成運輸物資主線任務,“天舟二號”還承擔了多條支線任務,其中需要完成4次對接動作,為空間站后續建設做技術驗證。
貨運飛船入軌后,按計劃8個多小時即可自主完成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核心艙后,要手控遙操作,在核心艙內控制貨運飛船完成對接動作;貨運飛船從后向對接核心艙后,還要調頭繞飛到前向,完成后續動作,并配合核心艙機械臂進行轉位試驗。
“每多對接一次,風險就增加一次。”丁立超認為,這也是貨運飛船的使命,要為其他航天器升空做先期驗證。
“我們在實驗室完成了33次捕獲緩沖試驗。”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805所對接機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邱華勇介紹,8噸、22噸、74噸、180噸,產品對接能力穩步通過地面驗證。
“之前交會對接環節很多依靠地面干預。”于磊介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完成交會對接動作主要依賴地面測控,“比如貨運飛船發動機開機,開機時長、開機點位都要靠地面指令,測控人員壓力很大。”
在硬件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快速交會對接系統提前安排好入軌后的動作時序,節省指令在天地間傳達的時間,也免去地面臨時注入程序的流程,貨運飛船可及時找準與空間站核心艙交會的切入點。于磊說:“交會對接的速度更快了。”

最直觀的是,軟件性能提升后,交會對接階段地面飛控人員能從高度緊張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于磊說:“希望能讓飛控人員發揮所長,完成更有挑戰性、創新性的工作。”
天舟貨運飛船可以簡單分為貨物艙與推進艙,貨物艙主要負責上行貨包,推進艙為飛船提供動力、為核心艙補加燃料。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推進艙有8個400升金屬膜片貯箱,其中4個裝燃燒劑、4個裝氧化劑,推進劑滿載重量3.5噸左右。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任務就已成功對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進行了驗證,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此基礎上,將在軌驗證空間站核心艙前向推進劑補加技術。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試驗隊推進艙總裝設計師馮宇說:“推進艙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承重。”
起飛前,貨運飛船豎直向上站立在地面,點火起飛時,處在下層的推進艙不僅要承擔燃料和貨艙的重量,還要考慮振動問題。
在總裝階段,團隊既要考慮到每臺單機設備在上升段承受的過載,還要滿足熱控“冷熱均衡”的要求,同時盡可能減輕重量,為飛船“輕體減重”,留出余量多帶貨、多帶燃料。
“每個分系統都考慮到了,我們的設計就是合理的。”馮宇總結。
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任務期間,團隊發現在對日偏航狀態下,飛船尾部被太陽直射,在運行環境和艙段設計的雙重作用下,發動機噴管溫度較高。
“這次,我們給發動機噴管打了遮陽傘。”馮宇介紹,推進艙底部加了4塊遮光板、噴上熱控白漆,有效降低噴管溫度,同時改善艙內組件輻射換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