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遲惑
2021年,韓國政府決定撥款5億多美元開展航天科研活動。熟悉國際航天的人們或許會感到,這么一點經費實在太少了。相比之下,美國宇航局的經費是這個數字的40倍以上。但是,韓國航天的雄心卻一點都不小,除了自行研制運載火箭之外,韓國已經開展了遙感衛星、通信衛星等活動,正在設法推進自主導航衛星乃至月球著陸器的研制。那么,韓國航天走過了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現在又忙些什么呢?

航天一般被認為是大國的專利,迄今為止能夠全面掌握航天技術的國家,無一不是科技、經濟、軍事力量出眾的大國。哪怕比較落后的印度,在經濟總量上也是位居世界前茅的。但是我們身邊的小國韓國,卻在人們的忽視中努力追求著全方位的航天技術,這似乎與它的人口、領土不太相稱。實際上,在掌握航天技術這件事上,韓國有壓力、有動力、也有自信的理由。
首先來說壓力。2011年前后,是朝鮮半島上空非常熱鬧的一段時間。朝鮮與韓國都在紛紛爭取成為下一個掌握航天發射技術的國家。經過一番競爭,朝鮮發射了“光明箭一號”,韓國則發射了羅老號火箭。雖然這兩個國家先后宣稱自己進入了宇航時代,但從火箭專業的角度來說,顯然朝鮮做得更好一些。“光明箭一號”是朝鮮自己研制和發射的。雖然外觀比較粗糙,但朝鮮真的掌握了多級液體火箭的基本技術,三級發動機、級間分離技術、飛行控制系統,都是朝鮮自己解決的。羅老號火箭卻完全不同,韓國僅僅完成了上面級和整流罩的研制,作為火箭飛行基礎條件的一級火箭,是俄羅斯提供的整機,連技術轉讓都沒有。韓國自認為是一個先進發達的工業國,在火箭技術方面輸給人少、錢缺、被制裁的北方鄰居,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這就是韓國開發火箭的壓力。
其次說動力。韓國雖然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國內市場非常狹窄,必須依靠高附加值產品的大量出口,才能獲得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高收入社會的運行。但是韓國本身的基礎科研能力極為薄弱,嚴重依賴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只有通過某些引領性的高技術研發項目,才能帶動韓國自身的基礎研發能力,獲得內生的產業升級驅動力。航天科技是最好的抓手之一。實際上,從1953年朝鮮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刻開始,韓國就對航天技術發生興趣,并且有所動作。

▲ 羅老島發射場位于朝鮮半島東南端
最后是自信的理由。在全球的后發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當中,韓國的表現似乎是最突出的一個。當1997年金融危機襲來,亞洲四小龍當中的三“龍”紛紛陷入經濟發展停滯的時候,韓國卻通過產業升級,一躍成為世界主要消費電子、汽車和船舶供應國,不但走出了困境,還與日本這個老牌工業強國形成了強烈競爭。這樣成功的經驗,讓韓國對產業和技術升級的威力深信不疑。如果掌握自主航天技術,韓國是不是就可以再進一層,躋身真正的發達國家行列了呢?站在韓國人的角度,無論如何也是擁有自信心的。
如果人們認為,韓國不過是想掌握火箭技術來發射自己的衛星,似乎就太簡單了。2021年3月25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宣布,要在2030年前用國產火箭發射一顆月球著陸器,并且正在進行向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發射探測器的可行性研究。阿波菲斯將在2029年經過地球附近。
文在寅說:“我們將積極推動具有挑戰性的太空探索項目,這些項目是建立在研制韓國運載火箭的基礎上的。到2030年,我們將用自己的運載火箭實現登月夢想。探索月球的技術力量、經驗和信心,是太空探索的第一步,將為太空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文在寅是在親自視察KSLV-II火箭第一級發動機的第三輪點火試驗后說這番話的。他不但為國家航空航天研究所(KARI)打氣,還宣布要把有關國有科研成功分階段轉移給私營企業,構建航天產業集群,振興航天服務業。他說,要加大力度構建“創新的產業生態系統,培育像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樣的全球航天公司”,還要加強韓國造衛星系統的國際競爭力。他說:“我們將繼續發展技術實力,建立通信衛星試點網絡,開創6G時代;建立韓國工程衛星導航系統,這對自主車輛和無人機工業至關重要;建立納衛星星座系統,加強國防”。
雖然韓國人有足夠的雄心壯志,突破有關技術也只是個時間問題,但是不是能如同手機、汽車、貨輪一樣,創造出一個屬于韓國的航天市場,卻是很大的問題。

▲ 2013年北京國際宇航聯大會上的韓國展臺

▲ 韓國自行開發的小衛星平臺CAS500
首先,航天產業有著極其強烈的國家安全屬性,而且市場總量還是有限的,更為重要的是,航天產業被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視為朝陽產業,正在大力發展,韓國要想進軍國際市場,無異于虎口奪食。我們尚且不知道韓國在宇航系統零部件方面的國產化程度如何。歐洲的衛星零部件有40%以上要從美國進口,韓國的國產化情況不見得比這更好。所以,韓國要是想把航天當作一個提升國家工業實力和科研水平的投入型事業,維持尚可,但要想用它來賺錢,只怕是有些困難。
其次,航天的自主研發是一座更加險峻的高山。現代航天事業發展至今,是很多個工業、科技強國共同努力的結果。所謂共同努力,不僅僅包括合作,也有激烈競爭和戰爭帶來的人才流動。最典型的就是二戰結束后德國火箭工程師們分別流向了美國和蘇聯,美蘇為了突破航天關鍵技術,不惜投入傾國之力。韓國雖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走彎路,但是捷徑也只能走到中小型運載火箭這一步,要想突破大型運載火箭,就必須靠自己。為此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韓國政府是不是有足夠思想準備呢?至少,我們現在看到的韓國航天計劃時間表,實在是太樂觀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