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核心要素,讓千百年來傍水而居的地球生物生生不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治水用水,形成了獨特的人水價值觀——人水和諧共生。而構建人水和諧共生關系,不僅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關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及中華民族的未來。
水利萬物而不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人水和諧共生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守護好賴以生存的綠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緩解人水緊張關系,構建水生態文明,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增強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多次強調治水對民族發展和國家興盛的重要意義,深刻回答了我國水治理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近日,在河南省南陽市召開的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治水方針,為全面實現人水和諧,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因水而興,因水而衰。人水和諧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重要方面和具體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長盛不衰,著力構建人水和諧共生的水生態文明至關重要。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引之下,人水和諧不僅僅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就能實現,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是關鍵。要把節水放到優先位置,統籌做好水資源的節約、保護、開發、利用、管理;要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統籌安排水資源配置,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保證水資源安全、水質安全、飲用水安全;要統籌好節水與調水、用水與治污,實現水為人民而利,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不能既調水又浪費水,也不能先污染后治理,才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最好答卷。
上善若水,全面實現人水和諧共生,開啟水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新畫卷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