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敏 段秋紅 王連春
(1.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九河鄉人民政府,云南 玉龍 674100;2.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農業產業結構,指的是科學權衡,合理配置使用農業發展相關的每一種資源,通過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合理優化配置各種農業生產要素和資源,切實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更好地滿足民眾對食物的高層次需求,最終實現為民增收,農業增效與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玉龍縣九河鄉經過多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九河鄉鄉村振興和產業的發展,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加強對九河鄉種植業結構調整問題的研究,分析掌握九河鄉種植業結構的基本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九河鄉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建議對策,對促進九河鄉經濟和產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九河白族鄉位于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西南部,東與太安鄉相連,南與大理州劍川縣金華鎮交界,西與石頭鄉接壤、北與龍蟠鄉、石鼓鎮毗鄰,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白漢場距縣城53公里,大麗高速公路和214國道貫穿南北,南北縱距32.25公里,東西橫距28公里,總面積358.7平方公里。下轄香格里、關上、甸頭、中和、龍應、北高寨、南高寨、九河、九安、金普、河源11個村委會86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有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漢族五個民族,是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所轄的三個民族鄉之一,是玉龍縣農業人口最多的鄉鎮,2019年末,全鄉戶籍人口總數8361戶28610人(常住總人口6538戶28158人),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7元。全鄉有山區、半山區、壩區三種地形,金普、河源為山區村委會,香格里、關上為半山區村委會,其余七個村為壩區村委會。九河鄉屬南亞高原季風氣候區,全年季節性氣候差異明顯,垂直差異大,四季分明,干濕季明顯,通常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5月至10月為雨季,年平均氣溫17℃,冬季晝夜溫差達10℃以上,最高海拔4207m、最低海拔2090m。全鄉太陽輻射較強,3至5月最烈,壩區西部受日照時間較長,年均在2500小時以上;全鄉春夏屬干燥季節,7月降雨最大,由于受玉龍雪山與金沙江河谷干濕變化影響,相對而言,全年降雨量偏高,2020年降雨量為818mm;九河鄉的主要水系為瀾滄江流域的瀾滄江水系,全鄉瀾滄江水系有三條,分別為中和木瓜菁水系、甸頭村核桃菁水系、白漢場水庫地下水系,2020年全鄉有兩個小(一)型水庫(白漢場水庫和大栗樹水庫)、十個小(二)型水庫和36個塘壩,總蓄水量383萬m3,基本能滿足全鄉的農業用水。2019年耕地面積67 020.11畝,人均面積2.34畝,是人多地少的農業大鄉。
九河鄉傳統農作物以玉米、稻谷、馬鈴薯為主,因2009年至2012年連續干旱,九河農業用水困難,導致農戶將水田改為旱地,改種玉米,稻谷面積逐年減少,一直以來玉米、稻谷、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全鄉農作物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呈現“一糧獨大”的局面。
九河鄉2014年之前經濟作物以烤煙為主,但烤煙受市場影響,種植情況極不穩定,2015年至今烤煙發展穩定,每年種植面積在6000多畝,2020年種植6360畝,產值2108.7908萬元,此外,發展了滇重樓、附子、秦艽、獨定子等中藥材,從表2可看出,還種植了魔芋、山藥等特色經濟作物。香格里村委會發展壯大山藥種植產業、提升山藥品質,通過與麗客隆超市簽訂協議實現農超對接,逐步建立起香格里山藥品牌,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九安村委會依托村內企業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投入近800萬元推廣“麗香1號”“808”“A-6”三個品種成熟種植技術,建有香菇培育大棚100余個,生產70萬余個菌棒,年均產值達600萬元,并以訂單農業的形式遠銷海外市場,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將小香菇做成了大產業。

表2 九河鄉2016年~2020年魔芋、山藥種植面積(單位:畝)
九河鄉的林果種植近十年來都在4000畝左右,主要種植蘋果,梨,核桃等,種植零散,經濟收益較低。2015年來香格里村委會立足自身優勢,連片種植優良雪桃、冬桃、黃皮蜜梨1500多畝,產出水果頗受消費者青睞,梨膏、梨醋等深加工產品尤其受市場歡迎,九安村委會在2020年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投資140萬元實施蘋果種植項目。
金普、河源是九河鄉的兩個山區村委會,2014年之前因道路未硬化,交通不便,是全鄉里發展最滯后的兩個村委會。2015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在扶貧政策的覆蓋和三峽集團的幫扶下,道路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后兩個省級貧困村迅速發展產業,金普村委會流轉土地4 000余畝,通過“黨(總)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種養殖業,大力發展山葵、藜麥、附子、重樓、秦艽等高原特色種植業,河源村委會引進麗江寶林新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老屋基村民小組流轉土地560余畝,與云南白藥集團簽訂了中藥材供貨協議,已建成珠子參、金鐵鎖、滇重樓、附子的種苗培育基地,帶動1350多戶農戶發展種植中藥材促進增收。
六年來九河鄉緊緊圍繞“山區發展特色藥材,壩區半山區發展蔬菜烤煙”的產業發展思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有成效,農民收入增收明顯,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7391元提高到2019年的11277元。

表1 2010年~2019年九河鄉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單位:畝)
大多數農戶依賴于傳統種養殖經驗,對發展現代種養殖業認識不高,農業總體上仍以粗放生產為主,新型產業發展沒有形成規模,產業結構調整難度較大。由于認識不同,群眾參與程度不同,導致村與村之間、戶與戶之間推進產業發展的速度與成效也不同,有的村中藥材、食用菌、蔬果等特色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但有的村仍然束縛在傳統農業的圈子內,沒有形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主導產業。農產品結構有待優化,一直以來“一糧獨大”的局面還未得到改變,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
九河鄉地處麗江、大理、怒江、迪慶等四州市交界地帶,大麗高速公路、國道214線貫穿南北,交通便利,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據統計,2019年九河鄉外出務工人員8 675人,2020年為11943人。而隨著外出人員的增多,全鄉留守村里務農的人,大多數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勞動能力有限且文化水平不高,雖然清楚糧食作物的經濟效益低,愿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缺乏市場意識,盲目跟風,只會種植上年價格好的經濟作物,一旦當年價格偏低,收益不好,就又繼續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對種什么總體上缺乏規劃,只會簡單模仿外地的經驗和模式,沒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九河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是九香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麗江普源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麗江九安生物開發有限公司。大多為蔬菜脫水、水果脫水、菌類初級加工等,沒有高附加值產品,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企業規模小,產品生產配套能力弱,與省內外的其他企業聯系不緊密,不能形成集供、產、銷服務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大多數農業專業合作社“有名無實”,參與融合能力差,無法有效帶動及輻射全鄉產業發展,不利于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從表3可以看出,九河鄉2019年耕地面積67020.11畝,人均2.34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之鄉,人多地少導致土地分散,土地集中經營難,農業發展規模難。近年來,九河鄉對土地進行優化和調整,出臺了相應的土地資源辦法與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九河、龍應、北高寨、南高寨、甸頭、關上等村委會的流轉土地難的問題依舊存在,土地分散經營阻礙了農村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與利用,影響了農業高效發展,農業經濟效益提高和農民收入增加。

表3 九河鄉2019年人均耕地面積統計表
一是抓好產業布局調整,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為方向,以“一村一品”為目標,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對布局不合理,銜接有斷檔的區域進行適當調整,建成一批集中連片規模大、品質優、質量好的示范區,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二是發揮專業合作組織的帶動作用,大力流轉周邊村組土地,統一規劃,統一種植,吸納群眾以土地、資金入股,繼續推進“黨(總)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一是加強宣傳培訓,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提高農民意識,轉變思想,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在培訓內容上突出結構調整后的種植、設施農業等農業技能,培育認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引導農民借助于互聯網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加強技術指導,在關鍵農時時節,技術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九河鄉要按照“山區發展特色藥材,壩區半山區發展烤煙和蔬菜”的總體布局,以成規模、創品牌、增效益為目標,加快推進烤煙、藥材、蔬菜、草莓、山葵等高原特色產業發展。金普、河源兩個山區村委會以發展滇重樓、附子、珠子參、金鐵鎖等中藥材為主,除現在流轉的土地外,也要鼓勵農戶種植藥材,形成藥材主產區;香格里、關上兩個半山區以發展山藥為主,在與麗客隆超市簽訂協議實現農超對接的基礎上,再探索與其他企業訂立訂單,打造好香格里山藥品牌;中和目前的蔬菜和草莓發展得較好,要帶動甸頭、龍應兩個村流轉土地發展蔬菜和草莓產業,此外,中和、甸頭要穩定發展稻魚共生的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以魚促稻、穩糧增收、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的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道路,通過舉辦“小阿昌稻花節”打造“稻田養魚”農耕文化品牌,有效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也能拓寬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在北高寨村生產具有九河特色的梅蘭腌菜、小山蒜、青刺果尖、豬肝渣等純天然農副產品,打造“九香河”本土特色品牌;南高寨,九河兩個村水資源豐富,可穩定發展烤煙產業。九安村耕地少,在穩定發展香菇產業的基礎上,也要鼓勵群眾自己種植香菇產業。
九河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導致全鄉山地撂荒現象嚴重,可利用閑置的山地發展經濟林果產業,以香格里村為起點向南輻射發展木梨、黃皮梨,以九安村為起點向北輻射發展種植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