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社會進步和科技革新的推動下,我國市場經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變革,勞動工作者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必然會受到市場變革所帶來的諸多影響。勞動工作者在社會勞動關系當中通常處于弱勢地位,當面對管理不規范或制度不完善的市場環境時,他們的部分權益可能受到破壞,然而,勞動工作者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其勞動權益的保障不僅是企業和社會的承諾與責任,同時也屬于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行業迎來了一段快速發展時期,在這一發展形勢下紡織行業飛速擴張,經濟增長速度快,各種中小型紡織企業層出不窮,其中部分企業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往往會出現延長工作時間、工作安排不合理等諸多問題,但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員工的勞動保障問題會引發較大爭議,并在企業工作中埋下諸多不確定因素,進而限制著紡織企業的創新發展。加強企業勞動保障管理、解決員工勞動權益問題以及為員工提供一個穩定、有保障的工作環境,是許多紡織企業面對新時期創新發展所必須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本文將根據《紡織企業管理》一書所給啟示與勞動保障制度的有關內容,深入研究紡織企業的勞動保障問題并提出部分有效的優化建議。
勞動保障制度以保障勞動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為主要目的,屬于勞動制度的重要構成之一,指的是國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以收入分配及再分配的形式,在勞動工作者面臨疾病、傷殘、年老、失業等問題時向其提供一定物質需求且能夠保障基本生活的一種制度。勞動保障制度以確保勞動工作者的職業安全為主要功能,進而保障勞動工作者及其家庭和諧、社會安定,最終有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與穩定發展。勞動保障制度核心要素主要是指主體的獨立人格、物質利益和法律地位,其中主體包括勞動工作者和用人單位兩部分。一方面獨立人格是主體獲得法律地位的先決條件,勞動工作者應當獨立于國家、資本及其他人,具有勞動力自由支配權與自主擇業權;用人單位應當獨立于國家和其他單位,具有用工自主權與自主經營權。另一方面獨立的法律地位是物質利益實現的先決條件,勞動保障制度重點強調了對主體物質利益的保障,以及對主體的法律地位與獨立人格的維護,究其根本都是為了保障和實現其物質利益。此外,勞動保障制度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包括職工疾病保險、傷殘保險、養老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等多項內容,是一系列為保護勞動工作者合法權益所采取的行為措施總和。
傳統勞動保障制度是對勞動工作者基本權益的有效保障,也是對勞動力資源配置體系的必要補充,需要隨著社會環境與現實問題持續調整和進一步完善,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政府單位為主體的勞動保障。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大部分勞動保障項目是由國家通過國營企業、事業單位以及有關行政部門共同承辦的,其保障內容和對象標準都經國家統一制定,保障金由國家從財政基金或國有企業上繳利潤中扣除,并授權國有企業自由支配。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國家幾乎是唯一的勞動保障資源提供者和保證責任承擔者。
二是符合城鄉二元經濟的勞動保障。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勞動保障制度基于城鄉分離的現實社會環境,也呈現出明顯的二元結構特征,城鎮企業職工及其家屬的基本保障在國家勞動保障支出中占比較大,城鎮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保障權益,而這一時期全國人口基數更大的農村居民大多被隔離于社會勞動保障范圍之外。
三是緊密關聯就業問題的勞動保障。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勞動保障制度與勞動工作者的就業狀態之間具有直接的關聯性,意味著勞動工作者一旦失業,就將失去一切勞動保障制度內的福利待遇。這一時期的勞動保障制度不僅限制了勞動工作者的“自主失業”,而且有助于防止用人單位隨意辭退員工,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勞動保障制度大相徑庭。
四是運行僵化、管理混亂的勞動保障。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涉及勞動保障制度的有關管理部門近數十個,并且大部分缺乏明確的責任分工與管理機制,而且由于管理部門眾多,勞動保障內容及相關標準難以產生具體的劃分,導致勞動保障制度的運行過程極為僵硬,不具備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節的運行機制。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國家為協調與平衡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以及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制定了包括社會保險、社會補貼、社會救助等一系列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對包括勞動工作者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基本權益的有效保障,也為現代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及保障。首先社會保障制度彌補了市場經濟體系下傳統勞動保障制度的不足,有助于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以及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發展。對勞動工作者而言,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使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同時能夠有效分散其就業過程中可能碰上的各類風險,讓勞動工作者免除后顧之憂。對用人單位而言,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幫助企業轉移了大量風險并卸下了傳統勞動保障的負擔,使各大企業具備一個平等競爭的先決條件,此外,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承擔了勞動工作者的失業保障,為企業資源優化與競爭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社會環境,有利于推動企業快速發展和促進社會經濟增長。
近年我國紡織行業發展良好,在全國經濟發展建設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并由此誕生出許多紡織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部分紡織企業發展速率過快,過度注重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導致勞動管理方面產生諸多問題,使企業員工的基本權益受到了極大侵害。
物質利益是勞動保障的核心要素,但是一些企業總是在員工的薪酬待遇方面模糊不清,缺少明確的標準,容易出現工作量與所得收入有出入,傷害了勞動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工時問題。許多企業為了提高生產效益和經濟收益,強制性地要求員工加班趕工,導致員工休息時間嚴重不足,工作時長遠超勞動保障相關法律要求的工時標準,這樣不僅侵害了員工的勞動休息權,還給員工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極大危害。社會保險。部分紡織企業為了減輕自身的經濟負擔而選擇規避員工的社保繳納問題,例如要求員工工作滿一年后才為其繳納社保,或是僅繳納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這些問題使得員工基本權益難以得到全面保障。
針對目前我國部分紡織企業勞動保障管理中存在的上述問題,企業必須進一步完善相關勞動保障管理制度并有效解決問題,以切實維護勞動工作者的基本權益,從而構建和諧誠信的企業文化風氣、提高全體員工的積極性與凝聚力以推動企業更好地進步和發展。
首先,紡織企業需要在企業內部加強勞動保障教育宣傳工作,一方面讓領導層及管理人員深刻認識到勞動保障管理制度的穩定運行對于企業長效發展與勞資關系和諧的重要作用,使他們在就業招聘、工作分配、薪酬安排等方面嚴格遵循勞動保障制度準則。另一方面,要讓全體員工都能夠意識到勞動保障與個人切身利益之間的緊密關聯性,同時全面了解勞動保障制度及有關的法律條令,進而在面對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學會使用合理的武器保護自己。
其次,紡織企業應當意識到現代市場競爭環境中人才的重要性,優秀人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原始動力,其中完善的勞動保障管理制度與豐厚的福利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因素。因此,現代紡織企業需要制定規范系統、條理分明的勞動保障管理制度并加強監督管理,全面保障員工的基本利益、盡力滿足員工的合理需求,從而提高員工對企業的信任感與歸屬感,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工作中,為紡織企業良好發展做出有效貢獻。
最后,紡織企業可以引導員工自主參與到企業勞動保障管理制度構建和運行過程中,這樣可以使勞動保障管理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和公開,有利于增強企業的誠信度以及員工對企業管理的認同感。與此同時,這種民主的管理形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員工真實需求,以有效幫助員工解決實際問題并提高他們對工作的專注度,使其工作目標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最終有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快速提高。
綜上所述,勞動保障制度對于勞動工作者的個人利益與用人單位的長效發展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上述有關紡織企業勞動保障管理問題分析可以了解到,良好的勞動保障管理制度對企業的進步與發展十分關鍵,因此,紡織企業需要不斷優化勞動保障管理工作結構,處理好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問題和矛盾,進而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以促進紡織企業良好發展與助力我國經濟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