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艷菊

小區門口新開了一間小小的包子鋪,早晚供應包子。小區離地鐵站、公交站都不遠,趕地鐵擠公交上下班的人經過那里,遠遠就能聞見熱騰騰的包子的香味。包子鋪的生意很好。
包子鋪是小區門口蔬菜鋪的那對中年夫妻開的。他們把蔬菜鋪隔出一塊地方,靠里的一部分放桌子,朝外的一部分放案板、爐子、蒸籠。
那對中年夫妻很和善,又很勤快,鋪子打理得干凈有條理。男人姓李,老的少的都親切地叫他們夫妻“李哥李嫂”。
李哥李嫂之前在鄉下過著安逸清靜的生活,李哥在鎮上飯館里做大廚,李嫂種田,日子雖談不上很富裕,但也過得去。孩子來城里上學后,為了照顧孩子,他們也跟了來,李哥從鎮上的飯館辭了職,李嫂也不種田了。考慮再三,他們用多年的積蓄盤下一家門店,漂漂亮亮裝修一番,開了個面館,叫李記面館。李哥是廚師,在后廚忙活著搟面、炒菜、下面,李嫂在前面招呼食客。人到中年,兩口子總算有了自己的小事業,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可是,好景不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面館不得不停業了。一下子沒有了收入來源,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的生活怎么辦呢?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李嫂的口頭禪。眼看日子過不下去了,李哥愁眉苦臉,樂觀開朗的李嫂一遍遍安慰著李哥,并為他鼓勁。
李哥李嫂頭頂的烏云很快又被心里的晴空朗朗沖散了,兩個人又挽袖忙活起來。他們早起晚睡,蒸起了饅頭。他們不惜力,饅頭是純手工的,個大、綿軟、香甜,很受周圍人的歡迎。于是,面館變成了饅頭店。
李嫂頭腦靈活,很有生意人的眼光。我們這個小區旁邊沒有蔬菜店,買菜需要過那條寬寬的馬路,到對面的一條商業街,有些不方便。尤其是那些歲數大腿腳不利索的老人,除了走不動,安全問題也令人擔憂。李嫂就同李哥商量著,想把饅頭店改成蔬菜鋪子。說干就干,兩個人風風火火的,轉眼間就把門口的牌子換成了李記蔬菜鋪。
像李嫂預料的那樣,蔬菜鋪的生意比當初的面館和饅頭店生意都要好。小區的人都很高興,買菜終于不用跑遠路了。有些喜歡手工饅頭的老主顧覺得買不到好吃的饅頭感到失望,李哥李嫂很過意不去,就熱心地教他們配方和做法。
很多人在為工作和生活憂愁的時候,李哥李嫂一家的日子就這樣一點點穩步地向前。
李哥畢竟是廚師,為了讓他的才能不空置,找到屬于他的成就感,李嫂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很多趕著上班的人以及上學的孩子來不及吃早飯,覺得開個包子鋪很合適。李哥欣然應允。
又是蔬菜鋪,又是包子鋪,人手就不夠了。鄉下老家有親戚找不到工作,正好請來幫忙。李哥主持著包子鋪,李嫂主持著蔬菜鋪。他們夙興夜寐地忙碌著,臉上閃爍著幸福的光芒。
李哥整天笑吟吟的。其實他并不幸運,他無法開口說話,只能用手比劃。李嫂整天也笑吟吟的,看得出來,她是真心喜歡和欣賞李哥,從沒見她抱怨和沮喪過。人生有多少是完美的呢?把五味混雜的日子過得溫厚綿長,才是真正的強者。
有人說,幸福的人每一天都不辜負生活的饋贈。顛倒過來,是不是更符合生活的現實呢?每一天都不辜負生活的饋贈,便會成為幸福的人。
(摘自《揭陽日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