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情商”這個詞使用頻率很高,大家都想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高情商的人必定精通人情世故,八面玲瓏,人脈廣,善于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
不知道高情商該如何定義,我想判斷一個人是否高情商,不應該只看他的表現,最主要應該通過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和感受來判斷。我以為,“情商”的“情”指的是情感和情緒,有豐富的情感,能夠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善于推己及人,換位思考,讓周圍的人感覺舒服,與之相處,讓人如沐春風,這個人才算得上高情商。
這樣說來,生活中那些八面玲瓏的人并不是真正的高情商。我認識一個人,與人溝通的能力極強,善于拉關系,擴展人脈。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而且很能隨機應變,他的口頭禪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跟別人交往,總能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讓人覺得他熱情,善于溝通。這樣的人,處理起人際關系來游刃有余。不過,跟他接觸時間長的人談起他,總會意味深長地搖搖頭說:“他這個人,太精了。”我覺得,“太精”是個貶義詞,一個人精明過頭,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人善于見風使舵,為人處世太圓滑。他善于利用別人,把別人當作他棋盤上的棋子。可是他沒有意識到,世界上沒有誰是真正的傻瓜,所謂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大家就會疏遠這種人,對他的評價也不會很高。
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在任何一個團體里,受人愛戴、被大家喜歡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善良寬厚的人。他們看上去并不精明,甚至笨笨的,平日里也并不善于左右逢源,但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習慣替別人著想,能夠體諒別人,是他們的一種處事習慣。其實,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就像我們單位的張姐,大家談起她,都覺得她能讓人產生信賴感。張姐特別善良,別人的難處她都看在眼里,而且默默給予幫助。那次,同科室小周的母親和孩子同時住院,忙得不可開交。張姐便早早把工作做在前頭,讓小周不用為工作憂心,能夠專心照顧家人。小周表示感謝,張姐說:“這些工作本來就是我分內的事,早點做完我也省心。”張姐不動聲色地幫別人,并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感激,而是出于她善良的本性。張姐幫助別人的事還有很多,她總是春風化雨般地幫助別人,讓大家感激在心,又不會產生虧欠她的心理負擔,所以跟張姐接觸特別舒服。張姐還是一個極為寬厚的人,大家在一起工作,難免會有些矛盾沖突,但張姐從來不會從語言上占上風。而且她不愛計較,習慣示弱,總是說:“在一起工作,跟一家人似的,哪有那么多事兒呀。”情商高的張姐,事業發展也很順利。
我們都想做一個高情商的人,殊不知,越是刻意的事,越不容易成功。高情商源于骨子里的善良和寬厚,想要成為高情商的人,不是學習各種人際交往之術,研究各種處事技巧,而是修煉自己,提高各方面的修為,尤其是人品方面。當你修煉成善良寬厚之人,高情商便水到渠成。
(甲骨文摘自《桂林日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