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適 張逸
【摘? 要】在新商科教育背景下,高校試圖以自身辦學特色與當地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尋找到財會類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進而以課程改革推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施。《稅法》課程作為財會專業核心課,也是注冊會計師必考課程,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是適應人才需求變化,落實立德樹人的需要。但由于《稅法》課程理論性較強、教學內容較多,使得本門課程在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都處于被動狀態。稅法課程組通過優化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引入混合式模塊化考核的綜合教學模式,發揮以學生為主體,多維化互動的優勢,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推動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相長的實現。
【關鍵詞】新商科背景下;應用型財會課程;創新路徑
1.課程創新教學背景與必要性
新商科建設讓財會專業人才需求數量和結構都發生深刻變化,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需求變化, 專業課教學發展面臨外部人才市場挑戰和內部教學改革的雙重壓力。深化內部課程體系改革、促進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融合的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成為課程綜合改革的主流態勢。為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培養學生遵法守法、知法懂法的綜合素質,加強商科專業法律法規學習已成必要改革趨勢。《稅法》課程作為財會類專業必修課程,推動本科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是落實新商科建設中立德樹人、融合式教學的基本需要。
2.傳統《稅法》課程教學問題
2.1課程教學方法單一
由于《稅法》課程具有知識點繁雜、綜合性較強的特點,對于授課教師的綜合能力相對于會計專業其他課程要求較高。傳統的單向性授課模式仍然是部分高校《稅法》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
在課堂上,學生課堂參與感不強,難以消化理論知識,教學效果達不到課程培養目標。此外,以傳統教學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革新思維的構建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課程教學方法單一導致授課時學生比較容易產生怠倦感,無法長時間保持精力集中,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2.2“重實踐”導致理論教學受阻
國家推行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使得各地高校紛紛縮減理論課學時,增加實踐學時,在縮減學時的背景下,部分專業理論核心課程課時被大幅度削減,給教師授課工作帶來了難度。《稅法》課程不僅具有較強理論性,基于其法學與財經類結合的融合型課程性質,在稅收法規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同時根據稅收相關法規計算企業相關稅負。在實踐學習部分,課程要求學生能完成稅收申報與稅務風險評估。然而因課時限制,想要系統完整地給學生講授完《稅法》全部稅種的知識已非常困難,教師無法充分地衡量理論知識的取舍,而對于一些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他們也只能判斷出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快慢,無法具體量化其難易程度;對于一些年輕授課經驗不足的教師,無法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以及知識結構體系的整體性來完成課時壓縮任務,最后導致課程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無法順利達成。
2.3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局限性
《稅法》課程主要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兩項評價指標,根據平時成績與期末閉卷考試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綜合成績。平時成績主要分布在考勤、作業、課堂提問等簡單互動保留的印象等方面。考勤雖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但卻無法反映學習效果。而作業基本上與教材上的例題相似,缺乏探討性、拓展性的作業,學生在課后完成,也存在相互抄襲的可能,無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打平時成績往往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觀性。學生期末考前機械背誦記憶, 考試成績顯然也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更不能根據考試成績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效果。
3.課程創新教學路徑
新形勢下高校財務專業在實現應用型轉型升級時,對《稅法》課程改革,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適應新商科專業發展中財經與法學融合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
3.1豐富課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基于《稅法》課程自身“內容多、難度大、理解難”等問題,課程教授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程教學有利于緩解學生上課時的疲憊感,案例教學過程中開放式提問也有利于學生培養創新思維與財務綜合素質。
融入案例教學,加深學生對稅收理論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使學生將課程理論知識內化為實踐工作能力,與此同時結合企業運作的思維方式,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提高理論知識轉化實踐運用能力。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不僅是當前逐漸熱門一種的教學方式,更是現代財會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進一步根據學生特點推動探究式教學改革,實施以“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為重要特征的高水平教學模式,從多個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以確保一流教學質量。例如,講述進口消費稅核算公式時,要求學生根據回顧進口增值稅核算公式,比較增值稅與消費稅價內價外稅制的不同特點,自行推導消費稅核算公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這種學習方法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回顧了類似稅種核算的知識點。
通過《稅法》課程的多方法教學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知識運用,充分發揮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的優勢,從多方面提高學生在企業稅收管理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
新形勢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實施“雙線”互動式教學形式,整合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實現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稅法課程組已于學習通構建了課程教學平臺,構建多元化授課模式。因今年疫情影響,課程已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深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建設慕課資源、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和進一步修訂教學內容。“雙線”教學的開展不僅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吸收課程理論知識,同時在教學課時縮減的大環境下,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分散教學知識點,讓學生更好地吸收接受理論知識,讓教師不再受困于教學內容分配困境。
3.3混合式多元化的課程考核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開展,針對課程考核,《稅法》課程也實行混合式多元化考核,加強過程考核,強調自主學習。課程考核分為三大模塊,包括線上平臺成績(包括任務點與課后作業,20%)、課堂平時成績(課堂表現、考勤、隨堂測驗,20%)與考試成績(期中測試10%,期末測試50%)。
3.4優化教學內容
稅法課程組結合國家人才需求與學院學生素質能力水平,通過學情分析,不斷調節完善課程內容設置,進行課程內容的重塑。課程講授內容包括我國稅收基本發展與稅法概述、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等核心知識,小稅種與企業申報、稅收風險分析的教學內容移至稅收實務課程進行教授,并結合財會專業實驗室,模擬企業線上開票、申報等實踐案例,做到“教”與“學”的融合,“學”與“做”的演化。
3.5引入課程思政
在稅法課程教學中, 結合我國稅收相關法規發展前沿和相關政策法規釋義,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管理實踐中重細節、致良知、不提供虛假財務信息, 養成遵規守紀、秉公辦事、公正廉明的職業習慣和敬業精神,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推動本科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基金資助:四川大學錦江學院2019年“一師一優課”項目;2020年四川民辦教育協會科研課題,項目號:MBXH20YB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