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2020年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開展氣候治理的重要路徑。碳達峰、碳中和不僅需要具體的降碳減排行動,而且也需要戰略傳播。本文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傳播機制以生態環境部為核心,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中國氣象局為依托,協調整合企業界、智庫和媒體共同發聲,引導不利的國際輿論,取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與理解,提升中國的氣候治理話語權。
氣候治理需要戰略傳播
霧霾不僅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心理恐懼。國際社會也極度關注中國氣候治理的進展。
2010年3月中日韓均遭遇了一場強烈沙塵暴,日本各大電視臺和報紙都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來自中國的今年最大沙塵暴”。無獨有偶,只要韓國出現霧霾,韓國媒體一般都會冠以“來自中國”的名號。韓國政府對來自中國的可吸入顆粒物與中國政府進行外交交涉,考慮向中國政府提出賠償。其次,本應該需要幾百個大型監測點測算的平均值才得到精確的PM2.5,美國駐華使館內設有空氣質量監測站,發布的空氣污染數據高于中國官方數據,引發人們對官方公布的數值懷疑。此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刊登不少中國霧霾的報道。2015年12月8日加拿大北京簽證申請中心官網和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發布通知,由于紅色預警北京空氣污染升級,該中心自2015年12月9號起停止營業。今年3月中旬受低壓、濕度較大、擴散條件不利等影響,北京的空氣質量為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啟動兩次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
總而觀之,霧霾問題需要逐步解決,但是周邊國家或歐美國家對于霧霾的惡意炒作是別有用心的,通過打中國的環保牌來遏制中國,迫使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為加強氣候治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先后制定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粵港澳大珠三角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等聯防聯控工作機制。2020年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綱要》指出,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戰略傳播
戰略傳播與信息傳播是相對的,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定義,“戰略傳播集中美國政府的努力,理解關鍵受眾并使之參與進來,通過對協調方案、計劃、主題、訊息和與所有的國家力量手段行動同步產品的使用,以建立、加強或維持對提升美國政府利益、政策和目標的有利環境。”與公共外交相比,戰略傳播的目的性與進攻性更強、對資源的整合更有效。戰略傳播是組織為實現其使命而開展有特定目的的傳播,涉及管理溝通、市場營銷傳播、公共關系、技術傳播、政治傳播和信息/社會營銷運動領域。2010年3月奧巴馬總統向美國參、眾兩院提交《國家戰略傳播框架》,標志著美國戰略傳播體系全面轉型。戰略傳播是美國的對外戰略之一。總體來說,美國的戰略傳播具備三個特點:其一,重視受眾的選擇,其二,強調多種傳播的聯合,其三,強調對事件的全面、快速反應。在趙啟正看來,戰略傳播涉及三個維度:政府各相關部門協調統一、傳播的選題以及對第三國的傳播。本文認為戰略傳播為服務組織的發展戰略,有效整合政府、企業和智庫的資源,精準運用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用一個聲音向公眾傳遞一致的信息。
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傳播機制
碳達峰、碳中和是氣候治理的重要路徑。為應對氣候的不利國際輿論,縮小國際公眾的認知差距,取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與理解,提升中國的氣候治理話語權,需要建立戰略傳播機制。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傳播機制以生態環境部為核心,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中國氣象局為依托,協調整合企業界、智庫和媒體共同發聲。
第一,通過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向國際社會介紹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舉措和效果。中國各級政府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標志著中國政府與媒體的關系開始發生質的轉變:從新聞宣傳走向公關傳播。在霧霾信息公開上,生態環境部通過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霧霾的應對進展情況。31個省級生態環境部門都有新聞發言人,絕大多數由副廳長擔任。每年兩會結束后的生態環境部部長記者招待會是重要看點。2019年3月時任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回答日本經濟新聞記者問題時指出,堅決反對放松、放寬環境監管,保持污染防治攻堅戰現在的力度和勢頭。在回答英國路透社記者時強調,在支持企業參與污染治理上,不僅根據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15條措施,而且主動為企業治污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和幫助,進一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國際社會對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非常關切。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通過新聞發言人介紹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低碳省市試點、推進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啟動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等相關進展。
第二,企業既是碳達峰、碳中和的落實主體,也是戰略傳播的主體。實現碳中和是一個系統工程。企業不僅要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也要對外傳播工作。2012年11月,中國石化發布《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環境保護白皮書》,這是中國企業發布的首個環境保護白皮書。中國石化鄭重承諾,凡是環境保護需要花的錢一分不少,凡是不符合環境保護的事一件不做,凡是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效益一分不要。在碳達峰、碳中和上,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做好表率作用,民企和外資企業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舉措,而且講好壓減落后產能、推廣低碳零碳技術的故事。比如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在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等低碳能源業務的進展;國家電網在新能源云建設、“碳金融”產品研發、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格力電器聯手清華大學團隊推出“零碳源”空調技術方案;華為建立低碳數據中心、構建低碳網絡、推進低碳園區建設、打造低碳城市;大眾汽車其發動機節能技術、車型陣容的電動化、二次利用與回收等低碳化技術。
第三,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智庫的支持。智庫不僅能提供決策、直接或間接影響政策,而且能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在構建國際話語體系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尤其是在網絡輿論空間,對霧霾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進行解讀,以環境專家的專業和中立地位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2016年6月17日至18日中國霧霾治理高端論壇在華盛頓舉行,來自中美以及歐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及國際機構代表首次聚焦中美環境領域技術合作,就霧霾治理的創新技術、國際合作的新模式等問題進行討論。其中,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院士就“十三五”空氣污染防治戰略發表演講,引起很大的反響。今后通過舉辦更多氣候治理高峰論壇,邀請能源、氣候、工業、經濟等領域專家學者發表演講,接受國際媒體的采訪,就碳達峰、碳中和的學術問題進行國際辯論。
第四,媒體既是傳播主體,也是傳播工具。輿論學先驅李普曼認為, 人們的行動越來越不依賴自己對“真實世界”的了解, 而是對現代傳播媒介傳達的無處不在的“虛擬環境”的反應。一方面,新華社、CGTN、《人民日報海外版》、《China Daily》、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國新聞社等外宣主流媒體發揮其媒體到達率和影響力。以2016年北京拉響紅色預警為例,China Daily從相對中立的基調報道中國的霧霾,對CNN、BBC等媒體的負面報道進行了有力回擊。另一方面,“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相結合,不僅充分利用Tiktok國際版、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的Twitter賬號,而且借助Facebook、Twitter、Flickr等社交媒體報道和宣傳上海、北京、江蘇、廣東“碳達峰”路線圖、上海崇明碳中和示范區,以及豐田、大眾、奔馳、奧迪、福特推廣運營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降碳減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