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VICE網站7月16日文章,原題:我們問年輕印度人為何謊稱素食主義者? 去年,當印度漢堡王的新菜單因提供單價約50至70盧比的漢堡而迅速走紅時,什露媞發現自己也渴望享用一份符合她預算和口味的雞肉漢堡。“一年前還在讀研時,我在點漢堡或炸雞塊前不會有任何猶豫,”她說。她要求不透露她的姓,因為她不想讓同齡人發現她在食物上面臨的道德窘境。
人前吃素,偷偷吃肉
最近,這名來自印度北部城市馬圖拉郊區的22歲年輕人,來到大都市孟買從事時裝設計工作。“但如今每當我與同齡人交往時,都擔心自己(因吃肉)會受到排斥,因為他們似乎都過著一種極具生態意識的生活,”什露媞說:“但通過在社交媒體上展示我的素食主義飲食,我不僅在公司中找到社交立足點,還感到這種生活方式使我得到認可和贊賞,這是我以前從未體驗過的。”
“然而,經過與新社交圈朋友相處近半年后,我意識到許多人都在假裝奉行素食主義的生活方式。我認識每天都在假裝(素食主義者)的實習生和藝術家。我曾遇到一名健康專欄作家,她為一家著名的雜志撰寫她的素食生活方式,但她在現實中經常吃肉。”如今,什露媞在與朋友或同事聚餐時都避免點肉,“但周末當我獨自在公寓時,一份特大份的烤雞和咖喱炸蝦都是我的最愛。”
假裝吃素,由來已久
全球對植物性飲食的熱捧,以及越來越多研究強調素食對人類健康和動物福利的益處,已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印度大城市的素食革命。印度經常被譽為世界素食之都,但與這種普遍看法恰恰相反,社會和心理的復雜性指向另一面。
“僅20%左右的印度人是素食主義者,遠低于常見說法或刻板印象所暗示的比例,”人類學家納特拉揚和經濟學家雅克布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流傳甚廣的研究論文中寫道。他們表示:“盡管如今在印度城市中不再那么流行從圣潔的角度看待此事,但吃雞肉(或任何其他種類的肉)的行為凸顯出世俗和宗教之間的長期角力:這顯然能成為一種抵制宗教保守主義和削弱種姓制度統治的行動。”
該研究還表明,假裝素食主義者的習俗可追溯至前幾代人;論文中記錄了“人們盡量少說他們吃肉、尤其是吃牛肉的事實,并夸大其吃素食行為”,而且“更多男性不在家里用餐,且比女性更不易在道德上受到譴責。”筆者呼吁人們在社交網站上參與有關是否對食物選項撒謊的調查,并說出撒謊的背后原因。有31人匿名作答,稱他們這么做是為了避免價值體系發生沖突、保持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或者避免被逐出所在的宗教團體。
“綠色愧疚”和自由選擇
在英國等國也能觀察到此類虛偽套路,一項調查發現,600多萬英國人承認自己假裝素食主義者。與此同時,印度正在進入一個“表演性環保主義”時代,其中社會和文化趨勢使人們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等問題,并迫使他們考慮其行為帶來的影響。這讓更多人利用善意的謊言來應對其內心的“綠色愧疚”,而非參加旨在帶來真正變化的更偉大運動。
“我們生活在一個隨處可見‘全球變暖、‘碳足跡、‘污染和‘滅絕等詞語的世界,”在Youtube上擁有3.6萬粉絲、自稱“素食主義旅行者”的巴萬說:“我謊稱是素食主義者,因為人們肯定希望從我這里看到更多以素食主義為核心的內容,這在社交媒體上很吸引人。”
然而,在印度除了社會認可和“綠色愧疚”外,還有一些社會和心理力量似乎在驅使人們不誠實,而且這些力量正在發揮更大的作用。印度宗教文化中包含的飲食上的規范,已催生出新一代“假素食主義者”——當他們與家人甚至朋友在一起時,他們沉迷于其宗教所規定的素食主義或素食主義飲食,但當他們獨處時,他們又沉迷于肉食。
23歲的阿比納夫在孟買某保守的印度教家庭長大。他和妹妹從小就被告知,虐待動物是受消費主義驅使的不圣潔的殘忍行為。這種生活方式被灌輸給他們,而非出于他們自己的選擇。在大學開始健身后不久,他就不想再過素食主義的生活了。“我20歲時開始吃雞肉卷,并確信需要動物蛋白來維持我的刻苦健身訓練,”他說:“然后我擴展到牛奶、雞蛋并偶爾吃比薩上的臘腸。”他多年來一直對父母撒謊:“我不認為這有任何問題。我希望體驗想要的一切,然后適應一種讓我感到真正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文化。”
印度人類行為與聯合科學研究所的行為與認知心理學家庫瑪里認為,假裝吃素的興起是對印度保守主義的反叛。“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與廣闊的理念和體驗世界相連,敞開心扉探索不同文化是養成世俗個性的關鍵,”她說,“同時,在有悖于宗教信仰的事上為個人發聲并挺身而出,又被視為對社會體系的不尊重和嘲笑,這是許多人決定向家人隱瞞其選擇或撒謊的首要原因。”▲
(作者絲妮婭·查克拉波提,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