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果


為了陪小讀者們過一個快樂的六一兒童節,本期我們請來了非常有名的重量級嘉賓喲。這位是誰,不用多介紹了吧?如果談及對大熊貓的印象,恐怕很多人會說:它有寬寬的臉頰、渾圓的腦袋,兩個黑眼圈十分明顯,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吃東西的時候憨態可掬,特別可愛……大熊貓也知道人們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它的大腦袋瓜兒里想的是——
我可是國寶哎!如果對我的了解僅限于外表,那就太遺憾啦!我的很多故事呀,恐怕還真是不為人知呢……
像貓一樣有張圓圓胖胖的臉,名字里有“貓”字不奇怪,但說到熊貓的歸屬,就跟貓沒什么關系了,它屬于食肉目、熊科。其實關于“熊貓”的名字,有種說法是源于一個好玩兒的誤會。它原本叫“貓熊”,抗戰期間,在重慶舉辦的一個展覽上展出熊貓標本時,工作人員依照從左至右的書寫格式寫下“貓熊”的標牌,但當時的參觀者們習慣的中文讀法是從右往左讀,于是念成了“熊貓”。久而久之,這個名字就約定俗成了。
當始熊貓的化石在我國云南的祿豐和元謀兩地出土時,人們才知道大熊貓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面對環境的變化和大自然的優勝劣汰,和它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它頑強地活了下來。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動物品種,根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是1864只,僅分布在四川、山西和甘肅三省。
雖然“目光短淺”是個貶義詞,但用來形容大熊貓卻是事實。長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不僅光線暗,障礙物還多,大熊貓高度近視,能看到的東西自然有限。別看視力不行,人家嗅覺好著呢,可以靠其尋找食物,還能快速避開非同類。
這組圖很好地展現了大熊貓的生活狀態,那便是:吃了睡,睡完再吃……吃的是什么呢?當然是它最愛的竹子啦。“吃竹專家”大熊貓懂得在各個季節選取竹子的不同部位來吃,以獲取更多的蛋白質;除了堅硬的牙齒、強大的咀嚼肌和厚實的胃壁外,它還進化出了五個手指外的一個“偽拇指”,這樣就能更好地抓握竹子。
不過,即便如此,大熊貓依然是食肉動物,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食肉目”。有研究顯示,由于基因突變,在420萬年前,熊貓失去了鮮味感受器,肉對它來說是沒什么味道的東西。雖然吃的食物發生了變化,但大熊貓的消化道比食草動物短得多,更類似豺狼虎豹,無法延長食物滯留和消化的時間。消化效率低、營養吸收慢,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大熊貓可是了不起的胖子,想到了最樸實的辦法——不停地吃吃吃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