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世界讀書日剛過,你有多久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了?
數字時代,信息如海。閱讀的載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看書到讀屏,從電腦屏、平板屏到手機屏,從文字到圖像、聲音,從微博、微信到長短視頻,也許這是人類創造文字以來最豐富的全媒體時代。如今,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已經成為主流的三種知識載體,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閱讀?
關于讀屏與讀書的“華山論劍”,始終沒有停止過。有的人認為,數字化乃是大勢所趨,讀屏不但無可厚非,還能開闊個人眼界、提升信息素養。相反,有的人則相信,數字閱讀助長了碎片化、片段式閱讀,也容易讓人喪失專注力,只有淺閱讀沒有深閱讀。爭論沒有結論,似乎意味著,讀書與讀屏生來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對立關系。
全媒體時代帶來的不只是閱讀載體多元化,還為內容表達和呈現方式提供了變化創新的可能,因此,閱讀方式的改變不僅是載體不同,還意味著閱讀效率和效果可能有差異。一般而言,紙質閱讀既適合快閱讀也適合深閱讀,電腦屏閱讀更適合研究性閱讀,手機閱讀更適合快閱讀和碎片化閱讀,聽書可以是休閑閱讀也可能是增強型閱讀——對于文字閱讀的增強。其實這些并非定論,每個人對于不同的閱讀方式一定有自己的體驗與感受。
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有人說讀書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了解資訊、休閑娛樂、思考人生、學習專業知識。無論如何選擇閱讀方式,如果要實現這些閱讀目的,那么我們既需要淺閱讀、泛讀,也需要深閱讀、精讀。至于閱讀方式,那就因人而異了。因為無論淺閱讀還是深閱讀、泛讀還是精讀與“讀屏”還是“讀書”、看報刊還是看書并無一一對應關系。讀書也可以“隨便翻翻”,手機刷屏也能夠引發“深思熟慮”。根據目的不同,將淺閱讀和深閱讀、泛讀和精讀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屏與讀書有效組合起來,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閱讀者,才能帶來豐富的閱讀體驗。以我個人經驗為例,現在我每天看報紙與刷手機是“同時并發”的,是一種真正的“復合型閱讀”。我用訂閱的紙報快速瀏覽,一旦發現有價值的報道,就馬上打開手機進入該報紙的電子版找到此文,或收藏于自己的微信,或用微信轉發給同事朋友家人,特別有用的馬上復制粘貼到自己的手機筆記工具中。我發現這樣的“復合閱讀”報紙,于我而言,效率最高、收獲最大。我甚至期待報紙的每一版(篇)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方便如我一樣的讀者快速獲取數字版內容。
“讀屏時代”其實是一個大閱讀時代——閱讀幾乎可以在所有場景和場所中發生,幾乎所有內容都可以被閱讀,所有人都需要閱讀陪伴終身!無論讀屏還是讀書,千萬不要忘了閱讀的初心,始終帶著問題去閱讀,始終帶著興趣去閱讀。你可以選擇“忙時讀屏,閑時讀書”,也可以從“紙上”到“指間”的“復合閱讀”。不管你選擇了什么閱讀方式,紙書也好、手機也罷,只要你讀,就是讀者;只要你有真興趣,你就會深閱讀;只要你讀完了一本書(無論紙質還是數字),中國就少了一個不讀書的人。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館長(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