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

2021年5月10日晚,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落下帷幕。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的閉幕演出題為“百年潮·中國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音樂會”,在音樂會閉幕式上,上海之春組委會特別授予96歲高齡、黨齡75年的著名指揮家曹鵬,84歲高齡、黨齡60年的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特別榮譽獎”,以表彰和感謝他們為中國當代音樂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
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原定2020年舉辦的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延期至2021年舉辦,這也是新冠疫情發生后在上海舉行的首個國際性音樂節。2021年又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則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站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節點,本屆音樂節著重圍繞“建黨100周年”“長三角區域聯動”“全國樂團匯演”“大師紀念演出”“名家及新秀”等主題推出了28臺主體演出項目,打造了一系列精彩紛呈、有特色有亮點的創作、展演、惠民、研討等活動,包括上海交響樂團紅色巡演、竹笛藝術節、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春之聲”、手風琴文化藝術節、音樂評論征集、青少年民族管弦樂海內外優秀作品征集、海派音樂原創歌曲征集、音樂中的真善美征文活動、藝術院校開放周等。4月28日至5月10日,為期13天的音樂節期間,數萬名市民觀眾走進各大藝術場館,近距離感受“上海之春”的藝術生命力,重溫“紅色百年”的激蕩歷程。
回望百年征程
唱響時代贊歌
用藝術語言講好紅色故事
上海是當仁不讓的紅色之源頭,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這里融匯輝映、相得益彰。上海也是紅色音樂的源頭,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這里誕生,回望“上海之春”62年的歷史,《紅旗頌》《白毛女》《唱支山歌給黨聽》等一系列老百姓耳熟能詳的紅色作品、經典旋律,在這里首演、首唱。藝術跟時代同節奏,音樂家跟人民同心聲,正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這種特質,催生、創造、演繹出了這些唱響時代精神、唱響人民心聲的輝煌樂章。
紅色經典與時代贊歌的交織與呼應,構成了本屆“上海之春”紅色主題演出的一大特色。聚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重要主題,本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著重策劃了一系列“紅色”主題展演內容,以紅色經典作品回顧、原創紅色主題作品、重訪紅色圣地巡演、邀請全國紅色精品力作來滬展演等形式,以交響樂、民族管弦樂、聲樂、器樂獨奏、舞蹈、戲曲等多樣化的藝術語言歌頌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
開幕演出主打紅色基調、國際元素,集結海內外藝術家與海外頂尖藝術機構,通過現場演出和大屏幕云端視頻聯袂合演的方式,打造“主題音樂日”。閉幕演出則以“百年潮·中國夢”為主題,融紅色經典作品與近年新品佳作為一體,演出脈絡與“四史”緊密結合,以藝術語言詮釋黨的100年奮斗史與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深刻關系。
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帶來了經典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動人心弦地呈現了特定歷史環境中的壯烈情景和英雄人物的獻身精神,至今聽來依然充滿魅力。上海音樂學院及滬上各高校師生代表也在五四青年節當天共同唱響了新時代版《長征組歌》,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陜北的長征路,用年輕而昂揚的歌喉,向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回信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的重要指示交出了青春的答卷。
從“上海之春”舞臺出發,將芭蕾舞劇《白毛女》跳向全國,跳往世界的上海芭蕾舞團,在本屆“上海之春”上帶來了原創芭蕾舞劇新作《寶塔山》,以海派芭蕾講述寶塔山下曾經的故事,追述百年黨人為新時代譜寫的歷史篇章。《紅旗頌》《鐵道游擊隊》的作者、91歲的作曲家呂其明攜手上海愛樂樂團,帶來了兩個新創作品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和弦樂合奏《祭》,作曲家徐景新和青年作曲家龔天鵬也分別獻上了他們為建黨100周年新創作的作品聲樂套曲《永恒的豐碑》和交響曲《百年頌》。
此外,“‘錦繡中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名家名曲音樂會”“《中國經典管弦樂作品》專場”“唱支山歌給黨聽——戲曲音樂作品音樂會”“華夏琴韻·百年征程解靜嫻中國鋼琴作品音樂會”“箏樂合鳴——古箏重奏音樂會”“日出東方紅——中國經典交響歌曲音樂會”等一系列演出中,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通過交響樂、民族管弦樂、聲樂、器樂獨奏、戲曲、舞蹈等藝術形式,縱深探尋、謳歌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魂脈。
上海之春組委會還向曹鵬、才旦卓瑪兩位長期奮戰在文藝戰線上的著名藝術家、優秀共產黨員授予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特別榮譽獎”。96歲高齡、75年黨齡的著名指揮家曹鵬,其音樂生涯始終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把對黨和人民的愛和情感,融入了他的指揮棒并傳遞給觀眾,始終以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為己任,熱心普及、勤奮耕耘。84歲高齡、60年黨齡的藏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瑪,從農奴的女兒一路成長為人民的藝術家,從藝七十年來,她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了時代的脈搏,表達著她對黨和人民無限的熱愛,她演唱的《翻身農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他們是值得今天的青年文藝工作者們學習的紅色楷模與榜樣。
從黃浦江到長三角
從石庫門到寶塔山
“紅色輕騎兵”在行動
本屆“上海之春”另一個巨大的亮點,就是將舞臺延伸到了上海市中心的舞臺之外,延伸到五大新城,延伸到長三角,延伸到革命圣地延安。上海藝術家們以“文藝輕騎兵”的形式,主動“走出去”,用藝術的語言展開交流,以文藝的形式加強互動,輸出優質文化資源,更好地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
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四個“節中節”之一的“上海交響樂團紅色巡演”,圍繞“建黨偉業”這一主題,組織上海交響樂團百余名演職人員,從上海出發,重走革命路,在北京、杭州、贛州、長沙、武漢、延安等印有紅色記憶的革命圣地嘹亮放歌。在延安的這場演出,是此番“紅色巡演”的收官之作。著名指揮家、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執棒上海交響樂團,聯手女高音歌唱家周曉琳、男中音歌唱家楊小勇,在革命圣地延安以《紅旗頌》《沁園春·雪》《紅梅贊》《春天的故事》《延安頌》等多部鐫刻在國人心中的紅色經典,以及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委約新創的《中國頌》《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輩》,在先烈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用澎湃激昂的紅色力作記錄百年黨史,追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百年。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組織委員會則攜手南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組織上海文藝家及“文藝輕騎兵”赴南通開展“百年回望·心聲向黨”音樂黨課,由此揭開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文藝輕騎兵”長三角地區特別巡演的序幕。組成這支“文藝輕騎兵”的,有“第一代大春”、著名舞蹈家凌桂明,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民族女高音楊學進,上影集團著名主持人曉露,以及來自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藝術家們。音樂黨課從上海豐富的紅色經典藝術資源中,精選了不同時期的優秀作品,以VCR介紹和現場展演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呈現紅色經典的獨特形式和深刻內涵,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此外,本屆音樂節也進一步踐行了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蘇浙滬地區藝術團體聯動顯著,邀請了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南京民族樂團、浙江民族樂團等多臺專場音樂會,并舉辦“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專場音樂會”等。
萌動青春力量
力推原創佳作
新人新作占比接近50%
在“上海之春”的舞臺上,人們記住了35歲的呂其明,記住了37歲的朱踐耳,記住了24歲的陳鋼、26歲的何占豪和18歲的俞麗拿,記住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生閔惠芬,記住了上海舞蹈學校青年教師胡蓉蓉、上海舞蹈學校學生凌桂明……青年作曲家、演奏家和青年編導、舞蹈家群體的崛起,是“上海之春”這個中國音樂史上舉辦時間最長的藝術節慶,品牌永葆青春的源動力。
據統計,本屆音樂節期間首發首演音樂舞蹈新作四十余部,“新人新作展示項目”占比首次接近50%——第36屆同比數據為42%,第35屆則為30%——年逾花甲的“上海之春”正進一步逐年加大年輕藝術家擔綱重要項目和重點作品創演任務的比重,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上海之春,青春正好!
推動原創新作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呂其明的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與弦樂合奏《祭》、徐景新的聲樂套曲《永恒的豐碑》、龔天鵬的交響曲《百年頌》、上海芭蕾舞團的原創新作《寶塔山》之外,上海交響樂團也在紅色巡演中率先首演了四部委約新作中的三部:楊帆的《父輩》、郝維亞的《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和于陽的《中國頌》。
上海音樂家協會原創品牌項目“海上新夢·十四——‘復興之光管弦樂、聲樂原創作品音樂會”上,更首演了十部原創中小型管弦樂、聲樂作品。作品從全國近200部應征作品中匿名選出,作曲家以青年新人為主,平均年齡為36歲,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吉林的青年創作骨干和留學生,是我國青年音樂創作整體水平的一次重要展示。
“上海之春”的另一個品牌項目“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是上海舞蹈青年編導、青年演員展示成果的平臺。“2021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主題定位“藝心向黨”,共收到40多個新作品報名,既有近兩年已得到業界肯定的優秀原創,也有在排練廳里反復打磨尚未登臺的全新作品,其中超過半數的作品為首演,“兩新”特色尤為鮮明。
為了更好地推動優秀新人新作不斷涌現,從本屆起,“上海之春”更是推出了一檔全新的展示平臺——“藝青春”。“藝青春”由上海音樂家協會的18個專委會首次聯合打造,打破以往各專業各自為政的模式,讓各個專業的新人新作跨界融合,在一個平臺上共同展示,通過每年不同的主題和形式設定,來展現本土青年音樂家的藝術風采。首次“藝青春”中擔任獨奏的8位青年藝術家,均由上海音協竹笛、二胡、古箏、琵琶專委會推薦,曾先后在全國音樂金鐘獎、“文華獎”、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嶄露頭角。
此外,還有“上海音樂學院‘登峰人才計劃優秀學生專場音樂會”“廖昌永與中國藝術歌曲國際比賽獲獎者音樂會”“傳承經典致敬大師——紀念丁善德先生誕生110周年專場音樂會”等,都不約而同地把舞臺C位交付給青年一代,在傳承中弘揚經典,涵養“文化源頭”,注入新時代新活力,精彩展現了音樂表演專業青年學子的拔尖藝術水準。
“金杯銀杯”必須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口碑,履行“化大眾”的使命必須提升“大眾化”的能力。為此,本屆“上海之春”與市區兩級其他文化品牌《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春之聲”》《手風琴藝術節》積極聯動,通過多元化、多角度的活動,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熱點。新增流行音樂板塊“潮流之聲”,推出《HAYA樂團音樂會》等演出,通過與當下流行音樂語言的融合,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積極參與。與此同時,本屆音樂節還組織藝術家赴嘉定、奉賢等地舉辦專場音樂會,為上海“五大新城”建設輸送優質文化資源;貫徹落實文教結合要求,舉辦“五所高校藝術開放周”以及少兒藝術展演等活動,進一步擴大藝術教育的輻射區域和效能;圍繞主體演出組織藝術家與觀眾面對面,增加公益票的場次和數量,努力使“上海之春”成為群眾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臺與高地。
“上海之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要通過重鑄人才輩出和佳作涌現的文化高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為發展目標,進一步夯實上海“源頭”“碼頭”建設,著力打造集創作、交流、研討和公共服務為一體,名家新秀云集、經典佳作涌流的藝術交流平臺,推動城市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把文藝的“大眾化”進一步轉化為“化大眾”,用文藝人自己的方式慶祝建黨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