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

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楊浦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的“曙光·紅色上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藝術作品展”,于2021年5月13日至6月1日在楊浦濱江毛麻倉庫隆重舉辦。
展覽以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與早期斗爭為切入點,綜合美術、書法、攝影、民間文藝、文創裝置等多種藝術樣式,全方位展現紅色上海的百年風貌。展覽所展示的100組/件展品,匯聚了252位藝術家的388件作品,從征集或邀約的逾萬件作品中遴選而來,除歷史檔案照片和實物外,所有作品均為原創。
展覽期間,主辦方還組織了以戲劇、曲藝、音樂、詩歌、電影等多種表演形式為載體的“藝術黨課”,通過主題化演繹、藝術化呈現,用充滿創意和融合互動的展陳形式,讓觀眾沉浸式體驗黨的光輝歷史,與那些黨史里的英雄們“對話”。
展覽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策劃,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創作選題,由上海市文聯組織藝術家圍繞“上海——黨的誕生地”這一重大主題內容,聚焦1921年至1949年的紅色上海,以時間和空間的邏輯線策劃了東方破曉、崢嶸歲月、民族脊梁、碧血丹心、換了人間五大板塊。
東方破曉
走進展館首先看到的是“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裝置,瞬間激發起觀者的熱血和斗志。
進入第一板塊“東方破曉”,作品表現1921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以上海為中心,探討求索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之路。
巨幅國畫長卷《求索》(高2米、長10米),由九位上海青年國畫家聯合創作,描繪了當時革命青年滿懷理想和信念,從黃浦江畔出發赴法尋求真理的“求索”啟航。自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共有20批約1600名留法勤工儉學生從黃浦江畔的碼頭出發乘船抵達法國,這幅畫便是這一歷史的縮影。
由上海民協主席李守白領銜創制的大型剪紙長卷《百年偉業》(高1米,長10米),則以中共一大會址為起始,串聯起中國五大革命圣地以及北京天安門,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完成人民解放事業的漫漫征程刻畫得淋漓盡致。李守白介紹,這個作品力圖把共產黨百年征程的歷史風貌濃縮在長卷里,體現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精神。在描稿時,他每動一筆都要考慮如何將之與剪紙元素結合,以紙傳情,用剪藝書寫民族情懷,這也是作為非遺傳承人的責任與擔當。
毛澤東曾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東方破曉”板塊作品用繪畫、微雕、剪紙、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表現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由顧繡和石雕兩種手工藝對比展現的“剛柔相濟”的兩本《共產黨宣言》,再現了中國革命的星火初燃,表達了當代文藝工作者的信仰與情懷。
崢嶸歲月
“崢嶸歲月”板塊是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切入點,在革命斗爭形勢最艱難的時候,無數革命先輩不懼危險、不畏犧牲,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個個紅色歷史的傳奇。
上海是中國近代革命的搖籃。在建黨百年的偉大征程中,上海這座城市從未缺席。“崢嶸歲月”板塊,生動再現了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革命歷程。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是毛澤東為抒發悼念情感所創作的《蝶戀花·答李淑一》,以最精練的語言承載了最深厚的感情,歌頌了革命先烈至死不渝的革命情懷。置身于展廳,觀眾可以通過評彈、影像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感受這首作品,以楊開慧與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作為背景,毛澤東親筆書法作品則印在薄紗之上,以立體化、多重疊映的方式將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形象化、具象化。觀眾甚至可以步入作品之中,體會其間的意境。此外,還有以多種繪畫、攝影相融合的形式,或具象、或抽象地展現了劉少奇、周恩來、陳云、張聞天等革命領導人早期在上海的革命生活場景。
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大本營、工人運動的集中地,很多工人運動都在上海發生并發展到全國。展廳另側,由雕塑家蔣鐵驪創作的《滬上工人運動》雕塑群像,把這一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表達得淋漓盡致。
民族脊梁
第三板塊“民族脊梁”,以革命文化、工人運動、各階層愛國民主運動為著眼點,詮釋黨領導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斗的精神。
展廳內,《義勇軍進行曲》的藝術呈現尤為引人注目。《義勇軍進行曲》樂譜以懸吊黃色飄帶形式貫穿全場,飄帶上淺浮雕刻樂譜,通過燈光、場景互補的形式組成大型裝置作品,現場通過老式留聲機反復播放第一批黑膠唱片版國歌的“歷史之聲”,充滿歷史質感的音樂與實體情境渾然一體、互相呼應,生動的情境展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反抗外敵的愛國精神。
此外還有用雕塑、繪畫、攝影、書法作品表現的文藝戰線和統一戰線英雄人物。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在“民族脊梁”板塊中,觀眾可以看到魯迅和左翼文學青年的革命故事,以及用書法表現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剛勁有力的魯迅精神。
碧血丹心
“碧血丹心”板塊位于展廳四樓,以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為主要內容,以革命烈士的事跡表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
龍華烈士陵園安放了在中國革命史上犧牲最多、犧牲人員級別最高的革命英烈,為了充分表達好這批英雄人物,藝術家們深入一線采風,積累創作素材,夜以繼日完成了多件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例如雕塑家李乾煜創作的長4米、寬2.2米的血色雕塑《龍華24烈士》,青年書法家張豐創作的《龍華英烈榜》、青年書法家胡奇峰臨摹的革命者張愷帆在龍華監獄墻壁上寫下的獄中詩:“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墻外桃花墻里血,一般鮮艷一般紅。”
“身陷囹圄何足懼,慷慨高歌赴刑場”,展覽還特別設計了由上百個金屬框架結構和光控形成的英勇就義、奔赴刑場的英烈通道,近處是烈士的圖像姓名,生卒年月隨觀者移動明暗變化,象征著革命之路是經過千錘百煉,泣血涕淚鋪造而成,而路的盡頭是解放的號角,是黑暗散去的光明,是久寒之后的春天。
換了人間
走出通道,展覽進入“換了人間”的尾聲板塊。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楊浦濱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展出作品呈現新舊對比、時空轉換,陸家嘴、外灘、五大新城和一百張上海市民的笑臉交相輝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名“曙光”二字由上海書協主席丁申陽精心創作,五大板塊標題則由上海書協顧問王偉平擔綱。丁申陽表示,平時他習慣于寫草書,為了觀展效果,此次以行書為主。少字數的大字,結構、搭配方面相對更難,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創作,寫了不下5遍,反復琢磨。“既然是藝術作品,尤其是慶祝建黨10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里,作為文藝工作者一定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奉獻自己的智慧。”
此外,各大板塊題頭的金句、偉人語錄、革命家書、紅色詩詞等均由上海青年書法家創作書寫,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勾勒出了風雨年代革命志士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
“史”“藝”跨界,
“藝”“藝”融合
此次展覽特別選擇在紅色革命歷史資源豐厚的楊浦濱江舉辦,這里不僅是中國革命求索之路的啟航地之一,同時也是近當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毛麻倉庫是楊浦濱江現存面積最大的無梁樓蓋倉庫,也是上海民族工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展館外立面,56根線體以放射狀的形式覆蓋整座樓體,就像閃耀世界的第一縷曙光;展館內部,56根柱體猶如56個民族頂天立地,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大團結。
通過此次展覽,擁有百年歷史的楊浦濱江重新煥發出新的魅力,成為黃浦江畔又一處集聚藝術魅力的體驗空間。
本次展覽策展團隊深入挖掘“黨史”和“文藝”資源,“史”“藝”跨界,“藝”“藝”融合,力求通過展覽把紅色文化融入大眾生活,為上海紅色文化建設提供藝術思考。
在開幕式上,一大會址紀念館、龍華烈士紀念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國歌展示館等滬上紅色展館的講解員也來到現場,在高度濃縮了歷史事件的藝術作品前講述黨史,讓他們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現場感,對如何進一步理解講好黨史有了更深的認識。5月17日下午,由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紀念館主要負責人及講解團隊組成的觀展團在“曙光”展現場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聯組學習會,“曙光”展也特別邀請了參展畫家來為觀展團作導賞。參與聯組學習的年輕講解員們紛紛表示,從學史活動中收獲了滿滿的精神力量。“我們和創作這些反映建黨主題藝術作品的藝術家一樣,都是黨史的講述者。我們會努力講好黨的故事,彰顯黨的初心,守護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家園。”受訪講解員說道。
“曙光展”自開幕以來,也吸引了上海評彈團、上海歌劇院等滬上眾多文藝院團、文化單位等預約前來觀摩,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5月26日,剛在上海成功首演的上海淮劇團《寒梅》主創團隊一行來到了“曙光”展現場進行主題黨日活動。國家一級演員邢娜在著名美術家汪家芳的作品《西行漫記》前駐足良久,她表示,正是當初革命前輩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也應該繼承這份精神,用孜孜不輟的態度,用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創作來傳承傳統藝術。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教授鄭慧慧觀展后表示:“曙光”主題展不僅展品的形式多樣,而且經常加以綜合運用,既富有新意,又形成合力,在情景交融的構思和設計中創造出一種使靜態藝術呈現出動態的特殊效果,從而產生了良好的思想和藝術審美效應,是一種值得稱贊和推廣的學黨史、悟道理的文藝演繹理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