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本刊編輯部
雞娃、虎爸狼媽、學區房,圍繞孩子教育的話題從來自帶熱搜體質。最近的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又貢獻了一波熱搜,它講述了一線城市的家長們如何“雞娃”的故事。英語、鋼琴、奧數……如今,孩子的生活被各種補習班填滿,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總想給他們創造最好的條件、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沉下心來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說到底,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傅國亮的主張,贏得了很多父母的認同。他認為,家庭教育要倡導培養“正常兒童”,而不是“超常兒童”。如果違背規律、過度教育,不僅培養不出“超常兒童”,可能連“正常兒童”都培養不出,甚至導致“異常兒童”的發生。
大家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種“雞娃”、各種輔導培訓班其實并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早在50年前,德國教育學家就在100所幼兒園做過實驗,其中50所幼兒園以玩游戲為主,另50所幼兒園則以教授知識為主。結果顯示超前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學習優勢只維持到了4年級,從那以后成績直線下滑!其實,孩子好的習慣、性格、情緒的養成,才是受用終身的,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2020年10月,大連理工大學一名三年級的研究生,因為擔心項目無法完成、不能按時畢業,選擇在實驗室自殺。消息一出,驚訝之余大家無不扼腕嘆息,但每年,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的心態出現了問題,他們急功近利、唯分數論、情緒急躁、壓力過大。他們總想讓孩子成功,卻從來沒有教會孩子該如何面對失敗、接受平庸。
對孩子的設計和規劃,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如果孩子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要想讓他成為超常兒童,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種負累、透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能干涉和代替,要從孩子的個性、特點出發,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只要孩子是正常兒童,智力、人格沒問題,將來都可以在他擅長的領域有所作為。即便最終歸于平凡,但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好父親、好母親、好兒子、好女兒、好丈夫、好妻子。
就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假如學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項教育任務的話,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養人,培養丈夫、妻子、父親、母親,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或醫生。”深以為然,作為父母,我們最終希望的不就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