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丹 孟 斌
(北京聯合大學 應用文理學院, 北京 10019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把做人做事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一種新時代教育理念,其建設核心是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所有課堂都是育人主渠道。它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政思想通過專業課程講授傳遞給學生,使其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形[1]。課程思政是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切入點,是完善“三全育人”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性和全面性工作[2-3]。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時代新需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4],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1981年由美國教育學家斯派迪首次提出并迅速興起于北美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學習成果,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又稱“產出導向教育”,是一種以產出導向、互教互學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方法[5]。其先進的教育思想對高等教育產生了世界性的廣泛影響和關注[6],現已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主導理念[1,5-10]。目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在課程改革和思政建設方面有相關探討[11-17],但在應用型高校專業課中能將OBE理念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機融合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探索較少,存在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結合不夠、無法從OBE角度進行有效輸出和考核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基于OBE理念對高校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路徑進行具體探索[1]。基于此,本文以課程思政和OBE理念為基礎,對《GIS空間分析》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立足于地理信息技術發展大背景,注重學生創新、實踐等能力培養和思想意識形態提升,為培養應用型地理信息技術創新人才提供支持,為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GIS空間分析》課程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必修課,48學時,3學分,修讀對象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大三學生。根據OBE理念,以學習成果為起點進行課程設計,深入梳理、找準思政元素與課程的結合點,明確思政元素與價值導向目標間的對應關系,有效整合、深度歸納挖掘思政資源,根據教學大綱重點難點融入思政元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充分結合構建課程知識模塊,對教學內容以知識模塊區進行區分并深入挖掘,篩選出適合體現思政元素的知識點和能力要求,將思政思想與專業知識點及學生自身感悟結合起來,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并有效輸出和考核,通過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知識學習,促進能力培養,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在課程相關理論知識講述中融入思政元素,并由單一知識點發散到單一思政元素(表1)。
表1 理論知識層面思政教育的融入點
在課程實踐操作部分,立足同一思政元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收斂到不同知識點(見表2)。思政內容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探索創新的思維方法。
表2 實踐操作層面同一思政元素收斂到的不同知識點
在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方面,分別從專業培養方案建構六維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確定學習成果、探索和實施新型教學方法及優化課程考核和評價方式方面進行探索,通過課程內容梳理進行思政有機融入設計,基于OBE理念強化培養目標,反向設計、正向實施,使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圖1)。
圖1 基于OBE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從專業培養方案入手,將育人理念固化在培養目標中。2019版專業人才培養以OBE理念強化培養目標,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雙向聯系,學生就學就業、教師教學與課程評價相互關聯。以教學大綱為抓手,落實育人目標。2019版教學大綱從知識、應用、整合、價值、情感、學習方面建構六維課程目標。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制定思政育人目標,明確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應具備的思政素養,以便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同向同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表3)。
表3 六維課程目標及思政目標
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靈魂。掌握空間分析基本技能是培養高質量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內容。通過本課程學習可了解空間統計分析理論知識,理解空間相關性、異質性、空間格局等概念;掌握空間數據探索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的理論和方法、不同類型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培養學生地理空間創新思維、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職業素質等,具有運用空間分析理論和方法分析、評價具體地理空間問題的實踐能力。成果導向教育的學習成果確定依據反向設計原則,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決定課程學習成果(表4)。
表4 課程預期學習成果及貢獻
基于OBE理念的學習成果取得和教學方式有密切聯系。本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主要采用講授和討論法等進行理論知識講授,采用講授、練習、演示和情境法結合進行實踐技能培養。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并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采取潤物無聲、滴水穿石式的浸潤式教學手段將思政教育內容嵌入到專業課程傳授中。開展研究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自我探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復習提升等各階段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主要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學堂等技術手段實施教學過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達成預期學習效果(表5)。
表5 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及預期學習成果
基于OBE的課程考核更注重學生學習成果和過程評價。采取過程性和終結性考核、理論和實踐考核等相結合,可較好檢驗學生學習成果達成度。并且強化課程思政考核標準,注重學生道德素質養成。把課程學習中各環節的學生德育水平考核凸顯于評價體系中,強化各環節思政教育的考核權重,做到學術、道德和關注社會的統一。優化后的考核方式改變了過去單純考核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做法,融入了綜合思考與價值引領環節,增強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及提煉和升華思想的能力。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對最終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而且通過問卷調查和定期測驗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果達成度進行評價和分析。在評價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并依此改進教學,通過持續性評價結果優化教學策略,以此持續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表6)。
表6 課程考核及評價表
圍繞課程思政主旨,結合OBE教育理念,歸納挖掘《GIS空間分析》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在線學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深度融合并體現課程思政特色。今后,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將探索更多與OBE理念有機貫通的方法,結合新的信息化手段和實踐知識開展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讓學生在探索中感悟,在交互中成長。
課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重大創新,是既立德樹人又立德成己的有力舉措。教師應育人先育己,教育者先受教育,與學生共同成長。應努力踐行“四個相統一”,堅持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教師應該入耳,加強歷史學習、關心時事政治、明辨國際形勢、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質;應該入腦,掌握前沿動態、更新知識結構、錘煉專業技能、拓寬思維視野,增進業務能力;應該入心,改進教學方法、垂范為人做事、引領待人接物、培養高尚情操,提升育人水平。應該入手,固化和提升課程思政成果,積極申報教改項目,發表教研文章,促進教學研相長。以科研課題引導學生應用GIS空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課下指導學生申報各類研究課題、參加學科競賽,課上課下帶著學生開展生動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