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楠
(阜新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遼寧 阜新 123000)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老齡化加劇,關節疾病逐漸發展成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其中最常見的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所有關節病患者中占據首位,主要病因為膝關節的活動障礙,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出現硬化、變性、破壞等。輕者有關節疼痛及活動障礙等癥狀,重者將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從而發展至慢性殘疾。若患者未能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會導致病情反復發作,極可能出現殘疾的后果,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采用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但效果不佳,且長期服用藥物治療對患者身體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大,手術治療有一定的風險,而我國尚無明確的保守治療方案,因此,可通過中醫溫針灸有效刺激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相關穴位,以達到減輕疼痛、緩解臨床癥狀及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采用溫針灸治療,既便捷實惠,又無不良反應[1]。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溫針灸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有效參考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實驗組與觀察組,各25例。實驗組男10例,女15例;年齡43~80歲,平均年齡(58.17±5.49)歲;病程0.5~11年,平均病程(6.12±0.56)年;體重指數18.3~25.4 kg/m2,平均體重指數(21.62±1.37)kg/m2。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59.32±5.29)歲;病程0.6~11年,平均病程(6.15±0.68)年;體重指數18.5~25.5 kg/m2,平均體重指數(21.67±1.31)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滿足《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2]診斷標準者;病程為1~15年者;近7 d內未接受相關治療者;依從性好,并能堅持者;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有嚴重皮膚疾病或有感染及腫脹者;嚴重器官功能衰竭者;患有嚴重骨質疏松及關節結核、腫瘤者;患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1.2 方法 實驗組采用西醫治療。使用常規西藥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沈陽藥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94046,規格:0.1 g/片)進行治療,口服,每次1片,每天1次。1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1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溫針灸治療。選取血海穴、內外膝眼穴、足三里穴、陰陵泉、陽陵泉穴、梁丘穴等穴位,常規消毒皮膚,將0.30 mm×40 mm的毫針刺入上述穴位后,用艾條(南陽灸龍艾制品有限公司)套在各個針柄上,點燃艾條進行溫針灸,并在皮膚表面蓋隔熱紙,防止燙傷,每穴灸2壯,待燒完后去除灰燼,每次20 min,每天1次。1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個療程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JOA評分。①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X線檢查正常者;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情明顯好轉,相關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疼痛癥狀未減輕,且無明顯體征改變及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與治療1周后,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評分(JOA)[4]評估兩組功能障礙情況,包括步行、上下樓梯、屈曲角度及腫脹等,滿分為100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功能障礙越明顯,病情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JO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JOA評分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JO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JOA評分比較(±s,分)
?
通常情況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包括繼發和原發兩種,其中原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與遺傳和體質有關,多見于肥胖的老年人,目前,臨床上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同時也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繼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多因運動不當導致,如扭傷、韌帶拉傷等,臨床上治療多采用傳統西醫治療或手術治療,因我國尚無明確的保守治療方案,且各種臨床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需進一步實驗證實。有研究[5]顯示,中醫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同時減少醫護人員不必要的工作量,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最先表現為關節滑膜、關節囊、軟骨等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炎癥與疼痛,屬于中醫“痹癥”的范疇,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腎精血虧虛,筋骨失養,加之勞累過度,正氣不足,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客于筋骨,阻滯經絡,導致局部氣滯血瘀,經絡不通而發病。目前,西醫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重點在于對癥治療,主要作用為降低炎癥水平,減輕患者痛苦,避免膝關節功能退化及畸形的發生[6]。病情嚴重的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手術療法和人工膝關節置換為主,但患者接受度較低,大部分患者因費用昂貴而放棄[7]。近年來,臨床上采用關節鏡治療患者效果顯著,但費用較高加上患者對手術存在的恐懼、焦慮的心理,所以,大部分患者仍想選擇安全且有效的保守治療。
溫針灸屬于傳統中醫療法,將針刺與艾灸結合,借助艾灸的熱力對經絡腧穴產生溫熱性刺激,起溫通經絡、調節氣血的功效,尤其治療陽氣虛、寒性的疾病效果較好[8]。溫針灸治療主要改善血液流變,微循環、抑制炎癥因子水平、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方面,改善血液高黏狀態,促進滲出血的吸收,改善關節缺血情況,從而緩解膝關節疼痛癥狀[9-10]。本研究溫針灸選取內外膝眼穴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通利關節;陰陵泉、陽陵泉、血海可祛風除痹、利濕活血;梁丘為胃經郄穴,可緩解膝關節局部疼痛;足三里可補氣健脾;諸穴合用共奏溫經止痛,補氣活血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實驗組(P<0.05);治療后,兩組JOA評分均明顯提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實驗組(P<0.05),提示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溫針灸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