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秋
長泰紅軍亭位于武安鎮武德公園,背靠縣治所倚羅侯山,面朝奔騰不息的母親河龍津溪,有如瀟灑俊郎臨江吟風。這里常年林木蒼翠,花紅柳綠,綠草茵茵,紅軍亭就佇立在春風綠意之間。
長泰紅軍亭,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俗稱駁岸涼亭,原址在古縣城下米市、東門外駁岸。紅軍亭典雅別致,八棱,八柱,頂上八角各有導水,龍頭藻身,繁復精致,凌空而起,飛揚靈動,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亭子內外涂白,雨坡飾窗為格花紋,上有西洋風格的花草浮雕,民國風十足。從漳廈入泰必經的溪東大橋望去,紅軍亭棱錐形的亭頂又尖又高,好似纖巧的白鷺從綠樹間展翅欲飛。
紅軍亭見證了紅軍進漳入泰的一段崢嶸歲月。由于1932年駐漳紅軍兵入泰時在此休整,后人便將此亭更名為“紅軍亭”。2000年長泰城區重新規劃建設,將武德園進行擴建,巧妙的工人想辦法將紅軍亭在原地基上抬高了3米,而且整體結構保持不變,還在紅軍亭邊立了一塊“紅軍進泰路線”碑石。既不僅彰顯了工人們的智慧,也表達了人們對紅軍亭的愛護和對紅軍的思念之情。
據了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逐漸高漲,為中央蘇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1932年3月,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在長汀成立之后,毛澤東與林彪、聶榮臻等一道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一路東征,紅旗直指閩南。在漳州人民大力支持下,4月19日打響了漳州戰役。4月20日,紅軍勝利攻克了漳州城,紅軍威鎮八閩。隨后,毛澤東在漳州芝山紅樓召開軍事會議,要求各軍按總部布置分兵各縣發動群眾,宣傳抗日主張,擴大紅軍和籌集經費。
谷雨時節,百谷生長,閩南大地一派生機勃勃。4月24日清晨,駐漳紅軍兵分兩路開入長泰。一路由十三師羅營長率兩個連,從薌城浦南鎮方向橫渡九龍江,沿民國時期修建的泰浦公路長驅直入,攻打國民黨留守縣城的便衣隊后入長泰縣城;另一路由十一師政治部黃勵主任率一個連和宣傳隊,從龍海角美方向翻越天成山朝天嶺挺進長泰。兩路紅軍成鐵鉗之勢,對長泰縣城左右開弓。駐防的國民黨葉文龍部基本未做抵抗,倉惶逃向枋洋。紅軍勝利解放長泰,紅旗在城區高高飄揚!
春風拂面,清溪濯足,紅旗之下的長泰一片歡欣鼓舞。3月25日上午,進城后的紅軍在縣城市場召開千人群眾大會。羅營長在會上宣傳中國工農紅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蔣介石賣國投降和鎮壓革命的一支戰斗隊伍。羅營長結合長泰縣情,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揭露了國民黨禍國殃民的十大罪行,號召工農團結起來鬧革命。由于羅營長是長汀人,語言不通,就臨時延請在市場邊開藥店的西醫張祖黃為其翻譯(普通話轉為閩南語)。事后,為表達對張醫師的謝意,羅營長特地送給他一只白瓷小茶壺,上題“紅杏村中酒,蒙山頂上茶”。紅軍撤離后,土匪卷土重來,揚言要嚴懲敢于給紅軍營長當翻譯的張醫師。張醫師全家被迫連夜出逃,在外流亡八九年,直到土匪覆滅后,才搬回長泰繼續辦館行醫。在那顛沛流離的歲月里,張醫師一直把羅營長贈送的小茶壺珍藏身邊。解放后,張祖黃曾被選為長泰第一、二屆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委員,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張醫師一生行醫數十年,恪守醫德,助人為樂,經常免收窮人醫藥費。1980年去世后,由他的老伴80多歲的盧淑英擔當起接管小茶壺的重任。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革命文物,盧氏毅然將這件珍藏了半個世紀的小茶壺捐獻給國家,現藏于縣博物館。禮輕情義重,小小茶壺玲瓏古樸,這是1932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在艱苦時期留給長泰人民的一份珍貴禮物,也是軍民魚水深情的歷史見證。
當時紅軍把營地駐扎在縣城武安。紅軍的指揮部設在縣城制高點羅侯山與水晶山交界的北門大埕美。這里左攬龍津風光,右望梁岡氣勢,后有革命烈士陵園,前擁繁華的武安城景。紅軍在這里設崗放哨,可以監控全城。紅軍部隊的一支駐扎城隍廟,主要擔負通往浦南、漳州要道和城區的警戒任務;另一支駐扎在溪邊的駁岸涼亭,主要擔負通往龍海、廈門方向的警戒任務。夜晚降臨,閩南的燕尾翹脊之下,紅軍戰士互倚而眠,秋毫不犯,秩序井然。東門后巷、城隍廟、紅軍井、北門劉厝、林厝等一帶都留下了紅軍的足跡和身影。
紅軍在長泰期間,開展了打土豪劣紳,開糧倉、分浮財、分米谷、賑濟貧民等工作。指戰員不辭勞苦,深入群眾,訪貧問苦,軍紀嚴明,買賣公平,不取民眾一分針線,不要民眾一碗米粥,借了東西就還,打擊惡霸,善待群眾,嚴明的軍紀贏得了長泰百姓的擁護和信任。城關知識青年積極配合紅軍組織的幾個小分隊到縣城周邊的溪東、南坂、京元、珠坂、歐山、銀塘、官山等村,開展宣傳和刷寫革命標語等工作。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縣城解放路后巷一號的紅磚墻上看到當時留下的標語:“白軍弟兄是工農出身,要拿槍為工農。歡迎白軍來當紅軍。”縣城中山路西側的一堵青磚墻上也留有標語:“消滅地方武裝,光大紅軍,打倒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看著這些穿越89年風雨的斑駁而珍貴的革命標語,緬懷先烈之情令人油然生發。據《黃煒華將軍》回憶錄記載,長泰百姓向入泰紅軍踴躍捐資數萬銀元及大批糧食、衣物、藥品等物資,還有一大批貧苦的熱血青年報名參軍,紅軍順利完成籌款籌糧、擴大紅軍、抗日宣傳和發展地方武裝等任務。1932年5月中旬,紅軍隊伍離開了長泰,趕赴石碼參加紅四軍整編大會。
從此,革命的種子被紅軍播撒在了長泰龍津大地。除縣城武安之外,全縣各地百姓紛紛參與革命活動和解放活動。長泰梁岡山、林墩貝烏、坂里鄉等地至今留存有多處革命遺址。比如,1944年初至1948年9月期間,閩西支隊、閩西南游擊隊長泰總隊以梁岡山一帶為活動中心,在龍溪角美、安溪龍涓、龍巖永定等地開展游擊活動,隊伍鼎盛時發展到一百多人。游擊隊克服糧食短缺、醫藥匱乏、特務監視等困難,駐扎在梁岡山石猴峒、博龍峒、山羊峒等天然石洞,在山麓的石銘村隆興宮秘密召開革命會議。后來,隊長吳三地不幸被國民黨誘殺,時年32歲。
長泰林墩貝烏烈士紀念亭,建于1994年,是為紀念在貝烏剿匪戰斗中犧牲的曲孟義、汪鳳昌、遲保起、陳世昌、韓南松、林安金六名烈士。解放初期,原國民黨長泰縣自衛團的政治土匪盤踞在林墩與同安的交界山區,經常燒殺搶掠,殘害農民積極分子,破壞新生的人民政權。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對其發起凌厲的軍事攻勢和政治攻勢。走投無路的土匪狗急跳墻,糾集150多號殘匪在貝烏設下埋伏,妄圖陰謀報復。12月25日,擔任剿匪部隊副班長的曲孟義帶領6人戰斗小組前往追剿。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貝烏事件既是長泰匪特的最后掙扎,也是長泰最終結束匪患的前奏。之后,我方剿匪部隊根據土匪活動特點,結合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運動,在全縣掀起群眾性清剿活動,1951年3月取得徹底勝利,鞏固了新生政權。
長泰坂里鄉侯虎江紀念亭,建于2002年,是為紀念在征糧運糧戰斗中犧牲的侯虎江烈士。1950年4月,為支援人民解放軍解放沿海島嶼,長泰縣工委人民政府抓緊開展征糧運糧工作。時三區(今之巖溪、坂里)區長侯虎江帶領護糧武裝班和三區甘寨村民工組成的征糧隊,到坂里鄉正達村征糧,不料遭遇盤踞在此的土匪突襲。4月27日凌晨,征糧隊將糧食運往浦仔腳船運碼頭,只留下少數人員保護待運糧食。消息被土匪知道了。征糧隊剛出發不久,200多個土匪團團圍住征糧隊駐地。情況十分危急,侯虎江連忙指揮大家分頭撤退。他率先沖出大門,邊打邊撤,以吸引敵人火力。最后,因寡不敵眾,侯虎江不幸連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4歲。
花開荼蘼,萬物清明。長泰,作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它是綠色的、生態的;作為福建革命老區縣,它也是紅色的、輝煌的。從戰火紛飛的革命時期走來,歷經激情燃燒的建設時期,走進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新時代,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長泰同祖國一道經歷了苦難而輝煌的歷程。為了締造新中國,建設富美家鄉,無數擁有高貴靈魂和堅定信仰的革命烈士和共產黨人前仆后繼,鞠躬盡瘁。讓我們牢記歷史,銘記先輩,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