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梁
在歷史的發展中,有些地方注定是要被歷史所關注。漳州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89年前,一代偉人毛澤東從贛州出發,率領紅軍經長汀、上杭,神速向龍巖挺進。紅軍東路軍一舉克復龍巖,打開了東路軍南進漳州的大門。1932年4月14日,東路軍進漳部隊在毛澤東等率領和指揮下,從龍巖出發,以破竹之勢挺進漳州,于4月19日在天寶大山一帶消滅了國民黨四十九師張貞所部主力,然后乘勝攻克閩南重鎮漳州。張貞率殘部向漳浦、云霄、詔安潰退,從此一蹶不振。紅軍進漳,紅軍東路軍除了殲滅大量敵軍官兵外,還籌集現款100多萬光洋,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和蘇區軍民急需的西藥、食鹽、糧食等,如數運往中央蘇區,為中央紅軍以后取得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數峰斜日旌旗遠 ,一道春風鼓角揚。”紅軍東路軍進軍漳州的偉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閩南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提高了共產黨人革命必勝的信心。紅軍主力回師中央蘇區后,閩南地方黨組織根據毛澤東等確定“將工作重點放在發展閩南游擊戰爭,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精神,及時進行戰略轉移,在平和、漳浦、南靖交界的山區,建立靖和浦邊區蘇維埃政府,繼續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擴大紅軍武裝隊伍,開展閩粵邊三年游擊戰爭,使得烽火連天紅。
春來秋去多往事,硝煙散盡是和平。今天,當人們行走在這塊被革命烈士鮮血浸染的紅土地上,山水之間的風云際會,處處可以領略到昔日榮光的崢嶸歲月;言語之間的談吐訴說,時時可以感受到那曾經炙熱的火紅年代……
平和縣南勝鎮的邦寮、歐寮以及相鄰的漳浦車本、小山城一帶,是當年閩南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核心區。1934年3月18日成立的靖和浦邊區蘇維埃政府機關就設在歐寮樓仔村;同年8月,中共閩粵邊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邦寮山召開,成立閩粵邊特委。當時的邦寮、歐寮一帶,吸引著許許多多的革命仁人志士匯集于此,更是閩南地區眾多熱血青年向往的地方……
1935年秋,安厚鎮田徑村的女青年吳珠清,在一名紅三團通訊員戰士的引導下,懂得了革命道理,便約上同村的林珠英、張玉英兩位女友,趁著中秋月光如洗一般明亮的夜色,跟隨紅軍戰士一起到南勝、來到心中向往的圣地邦寮山。最初在軍衣處做衣服、縫紐扣、做帽子以及干些雜活,之后便只身深入頂樓、義路、山仔邊等村莊,發動群眾抗捐抗稅,獨當一面開展地方革命工作,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那時,國民黨實行移民并村、聯保連坐的保甲制度,強迫邦寮山、歐寮等靖和浦中心區的群眾移到南勝圩,還將移民山上的房屋盡數放火燒毀。吳珠清、林素蘭(五寨人)等只得白天隱蔽在山上被燒過的房屋里,等待天黑才出發,走上六、七里的山路,到山下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開展“抗捐抗稅,抗抽壯丁”等工作,還秘密在移民內部成立婦女會、農會、黨支部等組織。在艱苦的革命斗爭中,紅軍與當地的農民建立了魚水般的良好關系,使得紅軍始終有革命縱深發展的空間與基礎。正如吳珠清后來回憶所言:“(革命)完全依靠農民。農民都很熱情,我們的人一到,就給(我們)煮吃的,到哪一家就在那一家吃……一個時期敵人駐村搜山,我們不敢煮飯。因為煮飯冒煙會被敵人看見,要到水溝邊點火才行。白天晚上都不敢進村,群眾見我們挨餓受凍心痛,千方百計叫老太婆帶飯給我們吃。幾個蛋,一罐飯,拿一根尖擔裝作挑柴,帶上山給我們吃。”
在當時,閩南地區有許多像吳珠清、林珠英、張玉英、林素蘭等一樣的革命青年,紛紛踴躍報名,走上革命道路。據不完全統計,從1934年3月蘇維埃政府成立到1936年夏,邦寮山下的五寨、南勝,赤衛隊從400人增加到2000多人,五寨侯門、南勝龍心等地,幾乎家家戶戶有人參加紅軍游擊隊。正是有了革命根據地這一堅強后盾,有了老區百姓源源不斷的無私援助,才讓紅軍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可以說,人民群眾是源源不斷的革命力量。任何事業只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一定取得最終的成功。昔日戰爭年代如此,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亦是如此,將來也必將如此。
平和縣文峰鎮前埔村與三平村、南靖縣塔潭村(今隸屬龍海區)相鄰,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后,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清剿”,閩南紅三團兵分三路,主動向外出擊,延伸發展、壯大游擊區、根據地。與此同時,遵照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把閩西南連成一片”的戰略意圖,紅九團從永定出發,轉戰于崇山峻嶺之中,歷經千辛萬苦的長途跋涉與艱苦作戰,8月下旬抵達平和三平寺,與閩南紅三團勝利會師。此次會師,是福建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紅軍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不僅打通閩南、閩西兩個根據地的聯系,連成一片,還開辟了新的游擊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正因如此,中共閩粵邊特委為這兩支兄弟的紅軍隊伍歷史性會師,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當天,鑼鼓喧天,笑聲震谷,兩支部隊戰士之間情意融融,相互介紹游擊戰爭經驗,共同描繪未來的光明前景。當地的老百姓也被這熱鬧的氛圍所感染,紛紛加入慶祝大會之中,分享紅軍會師的喜悅。
今天,曾經的慶祝會場舊址早已矗起了一排排櫛比鱗次的房屋,在綠樹鮮花的映襯之下,格外耀眼、明亮。只有留在舊祠堂墻上“當紅軍有飯吃”“團結起來,一起反對移民并村”等數條斑斑駁駁、當年用墨汁書寫宣傳標語,還提醒著過往的人們,這里曾經演繹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紅色故事。如今,走進這里的農家,當地群眾還會滔滔不絕告訴你一些從上輩老人口中相傳的慶祝大會盛況,讓你感受到這里的群眾對紅軍的懷念與感激。正是秉承著紅軍當年勇于開辟新天地的精神,開發山地發展經濟,在紅土地上實現綠色崛起,曾經的貧困村已然成為小康村,家家戶戶過上美好的日子。回蕩在山谷之間的笑聲,是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直抒胸意的開懷大笑,而此時此刻的我所聽到的,卻分明是當年參會紅軍將士對這里的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點贊聲。將士激昂的點贊聲和百姓開心的笑朗聲,奏響了向新時代前進最強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