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紫雯
摘 要:近幾年,志愿家庭作為一種新興志愿服務方式在北京等城市產生了良好的服務效果,但在我國農村社會治理領域卻鮮有研究。鑒于志愿家庭具有增進家庭團結、壯大志愿者隊伍以及改善社區關系等多重功能,本文嘗試以北京市S機構W項目為例,通過分析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模式,探究這一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為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的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志愿家庭;志愿服務;農村社會治理
一、研究背景
在我國長期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下,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凸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差距不僅體現在收入和戶籍上,更體現在福利水平和資源分配上。因此,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來縮小城鄉差距。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多個方面作了詳細規劃。目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的主體為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精英階層以及社會服務組織等,這些主體都很難直接地帶動村民參與農村社會治理。另外,在志愿服務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也存在供需不足的問題。因此,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系是當前的迫切任務。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承載著情感交流、經濟、社會化等多種功能。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認為:對于個人來說,家庭的功能是為其提供一些基本需求,是人的本來歸宿,教育人的社會化和解除人的緊張與壓力;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家庭的功能是人的再生產、人的社會化、幫助人接受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以及控制人的各種行為[1]。因此,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就是要以家庭為單位,通過社會工作者的引導,以志愿服務的方式,激發村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研究發現,我國目前對于農村社會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體、模式以及具體介入策略等方面,幾乎沒有以家庭作為主體進行的研究。而且,在志愿家庭領域,目前的研究也都局限于志愿家庭參與社區治理的具體實踐,缺乏關于相關政策及問題的研究。因此,本文嘗試將志愿家庭作為研究主體,通過對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模式及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系提供可行方案。
(一)項目簡介
北京市S機構W項目是政府購買的社會服務項目,該項目的目的在于通過社會工作者對農村青少年家庭的引導,激發青少年及其家庭對于農村事務的關注和參與,進而促使青少年志愿家庭參與到農村治理中,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在該項目中,前期主要動員村內6~16歲青少年參與撿拾垃圾、敬老愛老、衛生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使其認識到農村社會治理的具體內涵。后期通過開展四點半課堂暫托服務、鄰里幫幫團、互助養老志愿隊等活動帶動家長參與志愿服務。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使農村家庭逐漸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不斷增強農村家庭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在項目中也相應地開展了非遺項目體驗、趣味運動會、親子蛋糕等志愿服務回饋活動。因此,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不僅使每個家庭成員都直接參與其中,見證了農村的改變,還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家庭教育功能,使家庭氛圍更加融洽,家庭凝聚力得到提升。正是由于對農村社會治理和農村家庭產生的雙重積極作用,使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有了更強的可行性。
(二)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模式分析
志愿家庭也稱“家庭志愿服務”“家庭志愿者”,它是一種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同一志愿服務活動(項目)的新型志愿服務方式[2]。S機構W項目是在政府購買服務、提供資金的基礎上,對農村社會治理的現狀及需求進行精準調研,并積極引導農村家庭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參與到具體的治理服務中;通過對志愿家庭的服務回饋,激發村民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實現治理成果村民共享、志愿家庭內部團結的目標。具體參與模式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農村家庭要想直接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具體實踐,可通過社會服務機構這一平臺進行引導和培訓,以提供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系統化的服務,從而實現自下而上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效果。農村社會治理是一項宏觀的議題,它不僅包括農村環境的治理、農村經濟的發展、鄉風文明的建設,而且包括村民意識的覺醒、村民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農村志愿家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提出與改進,更好地契合了建設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目標,并能夠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二、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問題分析
(一)服務質量難保證
農村家庭在參與志愿服務之前幾乎沒有接受過志愿者方面的培訓,且在服務過程中也沒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對其行為進行約束。W項目就是如此,由于家長時間和精力有限、青少年更注重學業,使得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家庭往往會出現參與次數難保證、參與活動數量嚴重不足的情況。另外,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志愿家庭的參與動機會直接影響到志愿服務的效果。例如,一些家庭選擇參與志愿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鍛煉和培養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增進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動機下的家庭志愿服務就會更加注重服務的方式和方法,同時也更能保證服務的效果。而另一些家庭的參與動機則是為了完成學校的假期任務或是得到小禮品等物質獎勵。這種情況下所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就會存在敷衍了事、走過場的現象,難以保證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二)回饋機制需改進
根據霍曼斯的行為主義交換命題中的成功命題和價值命題,要想激發農村家庭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建立相應的回饋機制。近幾年,我國已經開展的志愿家庭項目中,回饋形式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提升,但依舊存在城鄉差異問題。筆者在S機構實習期間觀察到,城市開展的志愿家庭回饋活動更加貼近青少年的實際需要。例如,博物館參觀、右腦開發訓練、少年戶外拓展訓練等能夠提高青少年學習和生活能力的活動。而在農村開展的W項目則是局限于親子蛋糕制作、月餅制作等手工活動。二者雖然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它們所鏈接資源的強弱以及是否真正符合志愿家庭所需還有待商榷。此外,在評選星級志愿者以及積分如何使用的問題上,各地各項目也都有所不同。大部分城市都沒有將志愿者的回饋進行整理并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且沒有與其工作單位、學校等日常生活場所對接,這就使得志愿服務所得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實質性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志愿者很難在后續志愿服務中繼續開展服務。
(三)管理體系不健全
志愿家庭能夠直接參與農村社會治理主要依托于組織單位所搭建的平臺,因此,組織單位管理體系健全與否直接關系到志愿家庭的未來走向。目前,我國部分城市所開展的志愿家庭活動并未在省級或市級搭建一個統一的志愿家庭管理平臺,且相關的人員注冊、時長錄入、積分兌換等具體細則也都有所不同。陳鋒、張網成通過建模分析2017年北京“志愿家庭”的數據發現,“志愿家庭”組織方所起到的作用是負向的、抑制性的[3-4]。這一研究結論也從側面反映了組織單位管理體系不健全[5]。另外,從國家層面來講,志愿家庭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也都存在碎片化、區域差異明顯以及城鄉差距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志愿家庭的參與意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家庭志愿服務在社會上陷入尷尬境地。
三、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志愿培訓,確保服務質量
志愿家庭參與社會服務與一般志愿服務的不同之處在于參與的主體為家庭,也就是說提供服務的人員既有家長也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單位在開展活動之前應該對報名的志愿家庭進行簡單的志愿服務培訓,讓志愿家庭能夠了解志愿服務的基本原則、專業的志愿精神以及所需技能等,使志愿家庭在服務中更能體現其價值,以保證良好的服務效果。例如,為助力2022年冬奧會志愿服務工作,北京市石景山區在2020年啟動了“東奧少年星火計劃”項目,該項目對參與志愿服務的“東奧志愿家庭”開展了“冬奧志愿服務精神”“冬奧歷史”“冬奧項目”“中國與冬奧”四個主題的培訓活動,旨在讓“冬奧志愿家庭”成員能夠更深層次地了解奧林匹克知識、牢固樹立志愿服務精神、熱情飽滿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二)回應切實需求,明確回饋機制
志愿家庭回饋機制的建立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志愿家庭參與到服務中,還能夠使志愿服務規范化、體系化。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城鄉之間的資源差異仍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因此,開展志愿家庭活動的組織單位不僅要針對城鄉志愿家庭的不同需求進行合理調研,還要通過資源鏈接等手段合理分配城鄉之間的優質資源。除此之外,各省、市的志愿服務管理部門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志愿服務回饋標準,將志愿積分納入“時間銀行”進行管理;同時,與志愿者所在單位、社區、學校等日常生活場所相關聯,使志愿者能夠從社會生活服務中感受到志愿服務帶來的“特殊待遇”。比如,肇慶市在2020年建立了一套志愿服務回饋辦法,從社會保障、教育教學、就業和創業創新、金融與住房租賃、文化生活、評優評先以及其他等七個方面對志愿服務回饋條件和具體做法進行了細化。這種回饋方式不僅能夠大大激勵志愿家庭的參與意愿,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將志愿之風吹進社會每個角落。
(三)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管理機制
目前,我國在志愿者的注冊、時長記錄上已經有很完善的平臺。但是,對于志愿家庭來說,組織單位都是以青少年個人的名義對其服務時長進行記錄,這就導致同樣參與志愿服務的家長出現沒有錄入時長甚至是沒有注冊的現象。另外,由于參與群體的特殊性,志愿家庭在參與戶外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組織單位購買保險來保護其人身安全。但是,不少組織單位由于資金有限或是項目周期較短,在組織戶外活動時并未給志愿家庭配備保險。除此之外,筆者發現我國現有的志愿服務平臺存在數量過多、注冊人員有重疊的情況。因此,要健全志愿家庭相關法律法規,使每條服務記錄都有據可循;同時,要加強對志愿家庭這個參與主體的保障。針對志愿家庭服務的組織單位也要建立相關的行業標準,對于平臺人員注冊、時長記錄等基本信息的采集要保證統一,以加強對組織單位的制約和管理。
四、結語
本文以志愿家庭為研究主體,通過對北京市S機構W項目的觀察與分析,探討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在家庭社會化功能逐漸減弱的今天,志愿家庭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家庭的社會功能。但是,家庭要想參與到農村社會治理的具體實踐中就必須通過相關組織單位進行引導和管理,因此,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體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從志愿家庭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服務質量、回饋機制、管理體系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但由于筆者經驗有限,未能對我國農村志愿家庭的開展現狀進行全國范圍內的調查,也沒有提出一套更為完整的志愿家庭管理辦法。希望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夠提出更豐富有效的管理辦法,吸引更多志愿家庭參與志愿服務,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李紅婷.結構與功能:百年中國農村家庭歷史變遷[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4):62-66.
[2]張網成,楊娜,常青.家庭志愿服務這樣實現“三受益”[J].中國社會工作,2017(10):51-52.
[3]陳鋒,張網成.志愿者參與更多志愿活動的影響因素:基于北京“志愿家庭”調查數據[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5):106-113.
[4]張網成,曹仕濤.注冊而不參加志愿服務的原因分析:基于北京“志愿家庭”調查數據[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9(2):137-144.
[5]張網成,郭新保.志愿家庭:北京經驗與反思[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3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