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伊婧 高雨欣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失智老人群體進一步擴大,我國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支撐、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格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且現有關于失智老人的政策無法滿足老人及其家屬日益增長的多方面需求,亟待更新與完善。基于此,調查團隊從針對失智老人的日托中心的發展現狀及其滿意度出發,運用問卷調查、人物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基于數字時代的行為消費模型(SICAS)和結構方程模型,探究發現失智老人更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的模式,當前社會群體對日托中心的現有認知較為欠缺;同時,日托中心面臨缺少精神慰藉服務及專業護理人員等困境。據此,本文針對失智老人現階段的相關養老政策,提出“一個主體,兩種對象,三方參與,四層機制”的政策優化思路,以期最大限度滿足失智老人的養老需求。
關鍵詞:失智老人;日托中心;SICAS模型;政策完善
一、調查背景與意義
失智癥常指“阿爾茨海默病”,俗稱癡呆癥。失智老人通常指患有老年癡呆癥的老人,其病癥包括記憶力喪失、判斷力差、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下降、難以完成熟悉的工作、行動能力差、邏輯思維混亂及人格多變、行為怪異等,也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失智,其突出特征為不可逆性,即該疾病目前無法根治[1]。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失智老人群體進一步擴大,我國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支撐、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格局面臨巨大挑戰。患有老年癡呆癥的老年患者發病往往隱匿,一旦惡化,很可能出現記憶障礙、認知功能損傷等一系列癥狀,給患者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與此同時,患者家屬的生活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之家屬們對于護理知識與技能的缺乏、工作繁忙等客觀原因,家中老人出現上述癥狀時,越來越多家庭選擇將老人送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日托中心接受照料。
結合目前各類養老護理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等的服務質量與發展情況,總結發現失智老人及其家屬的需求與各類組織、機構提供的服務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對稱性,以失智老人及其家屬需求為導向對養老服務作出進一步改善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由于我國在失智老人日托服務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失智老人的生存現狀研究相對較少。相較普適性的養老服務,失智老人日托服務的推廣則有更高的路徑依賴性。隨著失智老人群體的不斷擴大,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就顯得極為迫切。
本課題在原有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調研得到的民意基礎和日托中心的弱點并依靠數據模型深入分析失智老人服務體系,總結得出相關研究結果,為國家及政府在失智養老體系建設方面提供基礎內容,是對失智老人服務領域理論的有益補充,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于服務對象——失智老人群體及其家庭而言,本課題有助于發現失智老人及其家庭的實際需求,并使其盡早受惠于日托養老機構:失智老人不再受限于“失智”,得到專業服務,得以日有所托,安享晚年,同時讓失智老人家庭的負擔得到實質性減輕。
其次,對于失智老人服務機構而言,機構可以依據該研究為滿足失智老人的服務需求,配備專業的設施、醫療資源、專業服務人才,制定針對失智老人的合理服務業務,從而吸引更多的商業供給、加大資金規模、提高專業性,最終實現讓更多的失智老人進入機構享受服務的目標。
再次,對于政府而言,本課題努力尋找失智老人服務體系與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在保障失智老人權益的同時向日托服務機構提出專業化和標準化要求,同時為機構的規模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如減少稅收、傾斜醫療資源、培養專業人才等,進而實現從系統、動態視角對中國養老事業進行長遠規劃,積極穩妥地推進普惠性的失智老人日托服務。
二、失智老人日托服務現狀及其原因
(一)現狀
1.失智老人日托服務的需求現狀
我國失能失智老人數量龐大,且增長速度快。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老齡藍皮書:中國老年宜居環境發展報告(2015)》顯示,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持續增多,老年人口內部變動將進一步加劇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性。解決失智老人照護問題成為我國完善養老體系的關鍵工作。很多家庭都因為存在失智老人導致家庭生活質量整體下降,給整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因此,失智老人問題是影響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問題,對成熟的失智老人養老服務機構的需求十分迫切。
2.失智老人日托服務的供給現狀
近年來,杭州、上海等地已有多家失智老人托管中心,其中,截至2019年5月,杭州共有31家機構接收失智老人提供一日委托看管服務,從青島、上海等多地試行長期護理保險到杭州探索居家養老服務的制度都是在探索失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解決辦法。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建設,但針對特殊群體的照護體系仍異常薄弱,失智老人照護服務更是面臨挑戰。就全國范圍而言,國內目前僅有部分公立機構愿意接收失智老人,絕大部分私立機構不愿意接收失智老人,擔心服務管理工作受到困擾。同時,養老機構按照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接受標準服務,并沒有單獨劃分失智標準,這對失智養老服務工作也造成了困擾。
(二)原因
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給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帶來了較大挑戰,構建科學合理的養老服務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中之重[2]。立足于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大、增速快、群體差異大以及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等國情,辜勝阻等發現構建我國科學合理養老服務體系,重點在于解決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空巢老人、老年農民工等特殊養老服務需求主體的突出問題[2]。
綜合上述對中國現階段失智老人日托服務的現狀分析,查閱文獻得知目前對失智老人養老體系尚不健全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有效的資金、制度供給不足
一方面,政府資金供給影響服務供給,日托服務中心運行資金投入不足,很難讓設施發揮實際效能,使得失智養老服務水平滯后于人口老齡化速度;另一方面,辜勝阻等指出,政府對養老服務體系定位不明確,沒有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評估體系及政策,難以有效監管養老機構。這對在傳統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上發展失智老人的日托服務造成了嚴重阻礙[2]。
2.專業的醫療衛生部門、服務人員短缺
大多數失智老人存在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患和特殊照護需求,照護過程中對于醫療資源和專業服務人員的需求是非常迫切且不可缺少的。然而,按照中國現階段的醫療資源管理模式,社區甚至區級政府所能調動的醫療護理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同時,針對失智老人群體的專業從業人員也非常稀缺,涵蓋營養師、治療師、康復師等不同等級高級專業人才的人力資源系統尚未形成。
3.失智老人服務機構缺乏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失智老人群體不同于普通老人群體,辜勝阻等指出失智老人康復周期長且難度大,對護理、醫療等各方面水平要求高[2]。加上盈利能力弱、賠付風險大,失智老人的商業保險種類少、門檻高,一般家庭難以支付相關費用,養老服務機構如果延續僅靠國家福利系統來提供相關照護服務傳統模式,勢必給政府造成沉重負擔,不利于自身長期發展,也很難形成規模。
4.商業支持缺乏,日托服務運營面臨困境
我國失智老年群體對專業化服務機構的需求在日益增加,但相較于一般的養老服務,失智老人群體的養老服務具有投資更大、周期更長、利潤更低、風險更大等特點。上述因素必然導致失智老人日托服務是個微利行業,難以吸引資金和支持者進入,融資成為一個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這就對日托服務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三、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和人物訪談等方法收集數據,基于數字時代的行為消費模型(Study In China Admission System,SICAS)并結合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探索失智老人日托中心的發展現狀,從失智老人對日托中心的感知(Sense)、失智老人前往日托中心的意愿(Interest & Interactive)、失智老人家屬對日托中心的期望(Connect & Communicate),以及基于TAM構建的量表探索分析“失智老人”其親屬以及醫護人員對“日托中心”當前服務行為的滿意度和支持情況(Action & Share)等角度入手,以浙江省杭州城區為例,研究失智老人及其親屬等多方對日托中心目前發展狀況的滿意度及意愿,明確建設日托中心的必要性。調查項目表,如表1所示。
(二)研究結果
1.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為杭州地區失智老人的相關醫護人員及其家屬,基于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當前照顧對象、失智程度等方面對這些失智老人進行細分。其中,失智老人男性占42.67%;女性占57.33%。考慮到男女壽命長短的差異性,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更長,因此比例不均也在情理之中。
通過對失智老人的年齡調查得出如圖1所示數據,超過80歲的失智老人所占比例最高,為39%;超過70歲的失智老人人數次之,占比29%;超過百歲的失智老人人數最少,僅3人。將年齡段進一步細分為60~64歲、65~69歲、70~74歲、75~79歲、80~84歲、85~89歲、90~99歲、100歲以上這幾個層次,并得出具體年齡段人數,其中,65~69歲、70~74歲、 75~79歲這3個年齡段的失智老人所占比例最高,說明其為需要照顧的主要群體。
2.日托中心感知情況
統計分析可知,大部分失智老人家屬對日托中心的了解感知情況較為欠缺,現行的失智養老政策有較大的改進空間。老年人對日托中心了解和感知程度較低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政策的宣傳力度不足,失智老人家人對日托中心的了解及感知途徑有限;二是當前普通養老機構比日托中心吸引力更強,使得失智老人家屬更愿意優先了解普通養老機構。
在體驗過日托中心服務的失智老人中,家屬對失智老人情緒、健康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感知狀況變化程度占比如表2所示:
表2結果表明,失智老人在體驗日托中心多樣化服務的過程中,不同服務對其產生的影響有一定差異性。老人在接受日托中心照料后,醫療健康方面的問題能得到有效改善,而精神情緒方面的轉變相較于普通養老機構更為明顯。大部分老人更傾向于家庭養老,日托中心的服務避免了老人長期居住在養老機構,增加了與子女相處和居住在家中的時間,內心情感得到歸屬,因此日托中心的發展應該得到鼓勵。
3.失智老人前往日托中心意愿
調查得知,失智老人家屬愿意將失智老人送至日托中心的原因主要是日間工作繁忙缺少時間與精力照料老人、養老機構費用較高、希望失智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等。而家屬認為,日托中心優于其他服務機構的優勢主要集中在費用相對較低,解決了白天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老人問題,同時又保證了老人居家養老的部分心愿等方面。表3是日托中心所提供的各類服務具體需求度情況:
結合表3中失智老人家屬對日托中心各類服務的需求程度,可以看到吸引家屬選擇日托中心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日托中心所提供的日間照料、醫療保健、飲食衛生等基礎服務,以上服務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屬的意愿程度。故日托中心在未來還是需要在以上服務的專業性方面作進一步提升。
4.失智老人家屬期望
調查顯示,大部分失智老人家屬認為居家養老既可以避免普通養老機構的環境適應問題,又可以享受社區提供的各項養老服務以及家庭的歸屬感,是更傾向于選擇的一類養老方式。因此,日托中心服務未來應傾向于提供日間上門居家養老的個性化照料服務。
同時,失智老人家屬更傾向于中長時的照料時間,可能與其日間工作繁忙等有直接關系;對照料費用的預期較低,根據基本信息收入情況調查可知,絕大部分存在失智老人的家庭經濟情況均不容樂觀,故而無法給出較高的照料費用。
從日托中心現有醫護人員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日托中心內專業醫護人員十分稀缺,大部分醫護人員只會一些基本的護理,包括喂食、清潔、生理健康護理等,缺乏精神開導等深層次服務的專業技能,無法為失智老人提供真正有效的服務,這與家屬原本期望得到的失智老人照料服務相背離。
5.日托中心的相關服務行為
本文選擇日托中心服務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根據實際需要,基于TAM設計了針對日托中心的擴展技術接受模型量表,通過TAM分析個體對“日托中心”服務行為的感知對失智老人家屬選擇“日托中心”的態度與意圖的影響。本文研究的4大隱變量決定于幾個細分變量,根據日托中心提供的服務情況,整理出各隱變量的下屬變量。在具有實際意義與較好模型精度的前提下(由于篇幅有限擬合指數表不具體展現),確定最終結構方程模型如圖2所示:
由表4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感知有用性變量對失智老人家屬選擇日托中心的行為意圖產生的正向影響最大,說明現階段日托中心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務水平是失智老人家屬關注的重點。使用態度對失智老人家屬的行為意愿也有直接的正向影響。相對來說,感知易用性變量對失智老人家屬對日托中心的選擇意愿的總效應最小,但仍有間接正向影響,這說明失智老人家屬在關注日托中心基礎服務內容的同時,也意識到精神服務的需求對失智老人的健康有所幫助,間接反映了日托中心應提高精神慰藉等助醫服務。失智老人家屬對日托中心的認同度和意愿將直接決定失智老人前往日托中心的使用程度與選擇傾向。
四、失智養老政策完善
“日托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不僅能夠減輕部分失智老人家庭成員的負擔,而且能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增加老年人與社會的互動,還能滿足、回應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分析調查結果可知,失智老人日托中心的發展現狀及提供的“日托養老”服務存在一些劣勢及缺陷。為實現失智老人安享晚年與未來日托中心的平穩運營,現存日托中心需作出較大改善。本文提出“一個主體,兩種對象,三方參與,四層機制”的失智老人養老政策優化思路。
(一)一個主體
一個主體是指政府作為失智養老政策支持完善的主體。
失智老人日托中心的社會體系構建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而有必要加大政府對日托中心經費的投入。除對失智老人日托中心建設給予經費補貼外,提供其所需的運行經費也需納入政府經費支持。運行經費作為體系建設的關鍵經濟支出,其下撥將有效發揮促進養老服務體系運行的目的。同時,運行經費不僅總量要增加,經費撥款形式也要改變,政府可以運用經常性經費與臨時性經費相結合的方式,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支持日托中心規模化、規范化發展,為失智老人提供形式多樣的、不同種類的服務來滿足其需求。此外,政府作為完善失智養老政策的主體,還應加大日托中心照料模式的宣傳力度,提升其影響力,促使失智老人家屬對日托中心有更多了解,并愿意主動前往日托中心尋求幫助,為實現失智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供支持。
(二)兩種對象
兩種對象是指失智老人、失智老人家屬的權利都應得到維護。
失智老人多是一個無意識群體,無法主動表達自己的照護需求,社會及政府部門有必要對失智老人的照護提供支持,在失智老人享受社會集體義務幫助及照料時,家庭的責任實際上轉嫁至了社會,為保證失智養老政策體系健康運轉,享受社會照料的失智老人的名下財產不應由其家屬支配,以此維護失智老人的基本權利。
雖然贍養老人是子女的義務,但照料任務的負擔繁重,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負擔得起,對于處于職業年齡階段的失智老人家屬常年留在家中看護的情況不現實,因此,應該為失智老人親屬提供特有的補貼,用于支付日托中心服務費用,鼓勵職業年齡的失智老人家屬愿意將失智老人日間送往日托中心,釋放用于國家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的有用勞動力[3]。
(三)三方參與
三方參與是指失智老人的照料由失智老人家庭、日托中心、專業人員三方共同參與。
家庭作為老人身心的雙重歸宿,在養老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中國文化觀念中家庭的范圍很大、概念很廣,老年夫妻相互的照顧,子女和近親的照顧,都體現了家庭的作用。因此,加強失智老人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是目前完善失智老人日托中心社會體系必不可少的辦法,這要求家庭成員不僅需要給予老人身體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給予其心靈上的慰藉。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人權利的維護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政府正努力整合社會資源以保證失智老人得到合理的照料。失智老人日托中心作為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針對高齡失智人群及老年的殘疾人群,需要在身體、心理、信息等方面滿足老年人開發性、輔助性、幫助性和護理性需求。未來,日托中心養老服務需要進一步實現上述不同程度失智老人類型的區分[4],根據失智老人家屬的需求制定服務等級,提供包括輕度需求項目服務、中度需求的小時服務、重度需求的全日護理、日間照料服務、居家上門服務等針對性服務。
除機構本身服務機制、運行機制的完善,內部專業化服務人員作為失智老人照料的直接參與者,其素質與專業性也需得到有力保障。在失智老人日托中心,應保證擁有提供專業化、高品質服務的專業高素質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專業醫療護理人員以及一線護工等。目前,失智老人養老護理隊伍專業人員匱乏,因而需要深化醫療改革,更大范圍地提升此類專業人員的技能,形成專門的失智老人養老照料資源,為失智老人的照料服務質量提供保障。同時,為盡快實現上述目標,可以在合理范圍內提高失智照護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完善人才激勵政策,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加入照護隊伍[5]。
(四)四層機制
四層機制是指構建包括統一管理、落實需求、優化服務、系統評估在內的綜合服務機制。
失智老人日托中心的服務需要通過一體化、系統化的服務機制來進一步落實完善。機制包括統一管理、落實需求、優化服務、系統評估四個主要部分:通過政府與社會組織機構提供統一的管理標準,加強失智老人養老服務的監管和規制,加強對日托中心失智服務的管理;根據目標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實現日托中心養老服務類型細化,制定服務等級及一系列針對性相關服務;在進一步優化服務模式的同時兼顧服務質量,通過提升工作人員業務水平與加大資金投入等途徑有效提高日托中心服務質量,以吸納更多失智老人用戶;構建系統完善的評估機制,包括風險評估、服務評估、反饋評估等多項評估標準,力求通過完整的評估機制使日托中心服務得到長效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振弘.充權視角下輕度失智老人的社會工作干預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8:2-3.
[2]辜勝阻,吳華君,曹冬梅.構建科學合理養老服務體系的戰略思考與建議[J].人口研究,2017(1):3-14.
[3]張云.上海市失智老人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5-103.
[4]孫曉宇.社會工作介入機構失智老人社會支持網絡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0:3-32.
[5]余峰.蘇州市失智老人養老服務供給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