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克誠出生于湖南省永興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黃克誠大將有四個兒女,但他工作繁重,與兒女相處、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并不多。
黃克誠之女黃楠回憶說:“父親并不怎么關心我們今后有多大的出息、能耐,更看重我們能否按自己的興趣發展,為國家做有益的事。”
黃克誠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但軍人出身的他從不要求孩子們必須進部隊、考軍校,而是尊重他們的選擇,并經常告誡:“你們要靠自己努力奮斗成才,不要靠我的什么‘關系、后門,我黃克誠這里是沒有‘后門可走的。”多年來,黃楠和三個弟妹都自覺遵守這條家規,從不向組織伸手,電不靠父親的蔭庇。最終,他們各自學有所成,在不同領域靠自己做出了一番成績。大女兒黃楠北大畢業,在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人員,大兒子黃煦清華大學畢業后擔任工程師,二兒子黃晴北大新聞系畢業后在人民日報社工作,小女兒黃梅是中國科學院外文研究人員,曾留學美國獲得博士學位。
“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親從不說什么高調的話,就是用行動告訴我們該做什么,該怎么做。”黃克誠夫妻將重學習、愛讀書的習慣傳給了孩子,也把自力更生、勤奮上進的觀念傳給了下一代。“我小時候,老家的孩子凡是上學有困難,需要支持學費,父親都會給寄錢,但是其他方面如安置工作一概不理。現在,我們也按這個方式辦事,家鄉人如果找我,我就是一個原則,上學錢不夠我們絕對幫忙,但是蓋房子娶媳婦之類一律不管。”黃楠說。
黃克誠也很重視培養孩子們的品德。黃楠回憶,妹妹讀小學的時候,可能是上課說小話,在“操行”一欄批了“中”。父親知道后,便把妹妹轉到了品行要求更嚴格的部隊小學,希望她能嚴守紀律。“父親不喜歡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但如果我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父親會指出來。”黃楠說。
1949年10月下旬,黃克誠奉毛澤東主席親令赴任湖南省委書記,他到湖南后對妻子唐棣華說:“棣華,今后孩子們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了,條件比過去好了,但一定要記住,我們是黨的高級領導干部,高級干部的家風影響著黨風政風。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子女、對周圍的人都會產生影響。從今天起我們家要訂兩條規矩。一、不準動用公家的汽車辦私事;二、不準向公家伸手要照顧。”
對此,女兒黃楠深有感觸。“公家的東西不許動,工作的地方不許進,我父親這個界限是非常明確的。不管是對我們家人,還是老家的親戚都一樣。”她說,“家鄉的人有時候帶點干菜之類的特產來,父親很開心的,但是,第一、會算好錢給他們;第二、不會因此給人辦事。”
1976年,侄孫黃景平帶著一家子的期盼,到北京走了一趟,希望謀個“前程”。黃克誠除了接待時加了兩道菜,就送出四個字:勤奮、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