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瀟瀟
前不久,女兒樂樂在睡覺前翻開《宋詞三百首》,按老師要求背誦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讀到古城西邊是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古戰場赤壁”,樂樂覺得不對。
她說,火燒赤壁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一場戰役,不是周瑜勝、曹操敗嗎?這里怎么說“周瑜大敗曹操”呢?應該是“周瑜打敗曹操”吧?是編者寫錯了嗎?
我拿過來一看,覺得樂樂說得有道理,第一反應也是書中出錯了。
順手把這兩頁拍了張照片,想發個朋友圈調侃一下:別人讀歷史是為了啟智,我們家讀歷史是為了挑刺。
碰到同事“張百度”,于是,把圖片發給他。“張百度”秒回了我,說沒有錯,因為“大敗”既指大大的失敗,電有使某人慘敗的意思。
我和樂樂雖然覺得“張百度”學問淵博不會亂說,但還是沒有徹底信服:一個詞有著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怎么可能?
樂樂提議回去查詞典。
回到家拿出詞典查“大”字。我們發現,關于“大”這個字的詞語,竟然從《現代漢語詞典》沒有“大敗”一詞。
樂樂建議改變方向查“敗”。發現“敗”字確實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
一是動詞,表示在戰爭或競賽中失敗,跟“勝”相對,如:一班在拔河比賽中敗于三班。
二電是動詞,表示使失敗,打敗(敵人或對手),如:大敗侵略軍。
看到這個解釋,終于信服了,原來書中注釋并未出錯,這里的“周瑜大敗曹操”就是周瑜在赤壁與曹操交戰,打敗曹操的意思。
查完詞典,樂樂繼續完成家庭作業,我卻生出很多感慨。
繞了一大圈,好像白忙乎一通。但回頭看看,又覺得這樣的忙乎樂趣多多,意義非凡。
也許這樣的過程,才是真實的學習,因為越這樣“折騰”,就越喜歡學習,越能發現知識背后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