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潔
近日,成都49中一名16歲學生墜亡引發輿論對“孩子為何走到這一步”的高度關注,也激發了全社會對這類問題的重新思考:一個未成年人要跨過多少障礙,才能健康地邁向成年?
(5月15日 據新華網)
身病易治,心病難醫。呵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為孩子醫治“心病”,必須要用“心藥”。這離不開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有效聯動、科學引導與及時干預。
青少年心理問題已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2019年7月,《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發布,其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對教育部門、學校、家庭都有具體要求,并提到了預防措施。各地有條件的學校也開設了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心理教師等,方便學生求助。但不少人也注意到,當前中小學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總量不足、專業性不強等問題,對有心理疾病苗頭的學生隱私保護力度不夠,個別出格者還會把“問題”學生推給家庭,導致學生“生病的不求助,求助的沒有用”。
對此,教育主管部門應通過常態化培訓提高心理輔導老師專業素養,在職務級別、工資待遇、履職保障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激活隊伍熱情,提升工作水平。與此同時,對心理問題的干預不能靠簡單機械地填表排查,更需要老師、家長乃至全社會形成合力,讓青少年愿意敞開心扉、積極向外尋求幫助,早發現、早介入。惟其如此,才能盡量減少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