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李永鋒 楊樂樂
“這個存在了光榮傳統的千年古渡,留下了軍民團結的感人故事,成為永載史冊的紅軍渡……”5月16日,正值周末,藍山縣土市鎮新村紅軍渡口,眾多游客在此開展黨史教育。李語琴、唐嘉祥、李琪3名學生身著軍裝,聲情并茂地介紹當地戰爭年代的紅色故事。
他們是土市鎮中心小學的少先隊員,受村委邀請,節假日或周末來擔當“志愿解說員”。解說得到了游客們的一致好評,他們也成為了擦亮家鄉紅色文化名片的“別樣紅”。
“這些故事我從小聽到大,特別熟悉。”李語琴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一塊門板”“一擔籮筐”等當地代代相傳的紅色故事,她早已耳濡目染。
李語琴打小就喜歡在巷子和弄堂里穿梭,跟著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讀印在泥土房子墻上的“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列強”“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等標語。彼時,她并不知曉標語背后的故事。
進入土市鎮中心小學就讀后,李語琴從《紅色詩詞》《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等校本教材中了解了標語背后的故事,漫步在學校的紅色文化長廊、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唱紅歌、講紅色故事、重走紅軍路等系列活動中,她更深入地感知到新村村民們跟紅軍之間魚水情深的故事。
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為筑牢學生們的紅色意識,今年3月,學校決定培養紅色基地解說員。“讓我去!我會講故事!”招募令一下,李語琴和唐嘉祥、李琪等小伙伴們踴躍報名。
為了得到解說的機會,他們特意跑到村里退休老教師李光美等老人家中,一遍遍地詢問當年紅軍扎根村巷為老百姓解憂、載入史冊的門板浮橋和紅軍渡口的細節,他們還結伴前往曾經的紅軍渡口和紅三軍團、紅六軍團駐扎舊址,深入了解一擔籮筐、一個斗笠、一盞馬燈的故事,并現場模擬解說。憑借優秀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3個小伙伴從100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加入志愿解說員隊伍。
4月2日,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從紅軍渡口一路游走到紅軍駐扎舊址,唐嘉祥和李琪換上紅軍裝,背著擴音器領隊開路,開啟解說“首秀”,每到一處,他們都用稚嫩的聲音繪聲繪色地介紹著。
同學們的掌聲給了他們極大的肯定和鼓舞。“但我覺得解說時的情感還不到位。”唐嘉祥精益求精,每天放學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逐字逐句糾正發音、語氣、語速、語調等。為把紅色故事講得更生動,三名小解說員還在課后翻閱紅色書籍,觀看影視,深入了解紅軍的生活,體會紅軍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今,隨著各地黨史教育深入開展,來新村參觀紅色基地的游客越來越多,每到周末,李語琴等“志愿解說員”們小小的身影便在村子里忙來忙去,當地的紅色故事隨著響亮的童聲在紅色故土上空悠揚傳播,沿著鐘水河畔口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