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瀟月
在《走進社會生活》這門課程中,我帶著學生走進了教室旁邊的那塊“田”——一家與學校一湖之隔的養老院,開啟了走進社會生活的真體驗。
這次養老院之行,我們沒有具體的活動分工,只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自由選擇想做的事情。女生大多選擇幫助老人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男生教老人使用手機,還有部分學生跑到菜園里幫助老人摘菜、澆水。他們開心地忙碌著、交流著、傾聽著,就連平時不善言辭的幾個學生也很快融入集體的節奏。
離開養老院后,學生一致提議要在湖畔公園進行交流。在公園一角,我們席地而坐,體驗交流拉開序幕。
一個女生說:“我今天幫一位老奶奶洗了頭發,因為我在家也經常幫奶奶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看著老人那臟成一坨的頭發,我就很想幫她洗干凈。老奶奶被打扮得干干凈凈,開心得像個孩子,可我的心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我覺得僅僅做到‘老有所養還不夠,他們的精神世界更需要滋養。”
另外一個女生說:“對,我也這樣認為。我在整理一位奶奶的床鋪時,發現她枕頭旁邊有個布娃娃,上面還用透明膠貼著一個名字。奶奶說,那是她幫女兒照看小孩時給外孫女買的,現在外孫女長大不需要了,她就帶回來放在自己身邊,想外孫女的時候就抱抱……”說到這里,女孩哽咽著表示她會經常去看望這些老人。
“我的感受與你們不同。”又有一個學生發言,“我在澆菜時與老人聊天,感覺他們生活在養老院還是挺幸福的。有吃、有喝、有同齡人陪伴,相處好了周圍的人都可以成為親人,這樣也讓在外工作的兒女少了一分牽掛。即便他們在家,兒女也不可能天天陪伴,年輕人也有自己的不易啊!”
你一言我一語,學生繼續分享著,那種教室里的拘謹和膽怯早已蕩然無存,我忽然發現了教育的輕松與美好。原來,我們一直想要的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竟然就在教室旁邊的這塊“田”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不用再費盡口舌去講解什么是親近社會,更不用再煞費心力地排練怎樣親近社會——學生的行動體驗就是最完美的答案,沒想到教室旁邊的這塊“田”竟然具有如此強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