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美的湯姆·赫靳斯先生有一個大家庭:妻子瑪歇爾、大兒子扎克、二兒子喬、三兒子薩姆和小女兒嘉比。作為北京國際學校校長,管理和安排好4個孩子的生活對湯姆·赫靳斯先生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妻子瑪歇爾作為國際學校的資深英語語言文學教師,在對幼兒的照料和早期啟蒙上也頗有見地。
身為英語語言文學教師,瑪歇爾深知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對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們1歲以前,瑪歇爾就喜歡和他們說話,喜歡說出孩子接觸到的各種事物的名稱。當孩子在桌子附近玩耍時,媽媽就親切地叫著孩子的名字:“嘉比,看一看這是桌子,桌子是棕色的。”小嘉比聽見媽媽的話,小腦瓜里印下了“桌子”這個詞。雖然嘉比不一定馬上重復媽媽說的話,但她理解了。有時,媽媽會用語言讓孩子去完成一個小任務,比如“嘉比,給我拿一個球”,嘉比會樂顛顛地去把球遞給媽媽。
而作為一位主管高中部學生的中學校長,爸爸湯姆在育兒的細節上也十分專業。1歲半的嘉比對放在桌子上的圓珠筆產生了興趣,她拿起筆,在手中轉來轉去,一不留神,把筆帽給轉開了。彈簧“啪”地一聲,把筆帽彈到了沙發后面。小家伙愣在那里,不知該怎么辦了。爸爸湯姆沒有替女兒去撿起筆帽,也沒有任由筆帽躺在沙發后面,他把沙發輕輕推開,讓女兒走進去把筆帽撿起來。女兒猶豫地看了看爸爸,湯姆充滿信心的對女兒說:“你能行!”小嘉比在爸爸的鼓勵下撿起筆帽。爸爸立即把圓珠筆各個部件組裝成一個整體,父女倆相視而笑。這樣的事例在他們一家的生活中,十分常見。
媽媽瑪歇爾中午領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上吃了一頓美美的午餐。吃完后,媽媽沒有自己一個人大包大攬,或讓阿姨幫著收拾所有的碗盤,而是告訴孩子們:“你們每個人都拿一些東西回屋。”老大扎克和老二喬把盤子收拾了,端進屋;老三薩姆把刀叉拿進了屋;1歲半的老四嘉比并沒有分派上什么任務,可她卻主動把地上的一個塑料碗捧進了屋。哥哥們看見了,都高興地夸她長大了。嘉比也為自己能做一點貢獻,而不只是需要照料的小嬰兒而自豪。
湯姆和瑪歇爾都堅持一個觀點:一定要讓孩子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們自我服務,同時參與家務勞動,他們會明白支撐一個家庭需要投入多少辛苦和勞動。
摘自太平洋親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