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霖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
“互聯網+”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發展契機,構建“互聯網+智慧校園”模式能更好地展現空間形態、結構形態。在智慧校園背景下,學校更加注重信息化實驗室的構建,加強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為學生營造信息化實訓操作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在實驗室建設上,學校搭建無線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高寬帶端口,實現數據傳輸和數據接入。基于“智慧校園”的實驗管理裝置構建,可進一步創新建設校園網絡,借助5G和無線網技術,基于門禁系統、電源控制模塊等設備,引入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實現集中化管理。依托物聯網技術優化門禁、電源控制模塊建設,進而優化控制。終端控制模塊則是以單機主控模塊技術和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為主,并聯合應用WLAN技術,提高各類信息數據的傳輸時效,保證各項設備裝置的應用擴展性。智慧校園下的實驗室建設保留了實驗室資源數據,有針對性地對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并對相關參數進行設置和管理。
作為智慧校園信息化實驗室構建的重要內容,無線通信模塊承擔數據通信和數據傳輸工作,校園WiFi實現全面覆蓋,并對其進行強化和創新建設,實現對大量數據高效傳輸和管理,并將網絡通信模塊連接在主控模塊MCU上。在整個網絡創新建設過程中,加設外置天線,主要負責信號發射工作;設置ZigBee模塊,進一步優化實驗室門禁管理系統,實現信息化控制目標;將GPS技術引入服務器管理中,通過定位實時把控服務器運行狀態,強化對服務器的管理,從根本上提升了服務器的安全管理水平。
裝置硬件結構和功能主要體現在實驗室門結構設計上,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基于智慧校園建設,加強對供電問題的考量,采取交流電供電方式,并加設蓄電池進行供電。此類裝置結構主要以無線傳輸模塊和天線模塊為主,以滿足日常通信需求。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實現同服務器之間的互聯效果,更好地把控服務器時間、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同時,在指紋識別模塊設計上進行進一步優化,若裝置出現問題、無法啟動門禁系統,則可借助指紋完成啟動操作。
裝置軟件是智慧校園信息化實驗室設計的關鍵。基于教師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系統管理,學生借助移動客戶端登錄平臺系統,可隨時對個人信息進行修改,支持對上課時間、相關課程信息等的查詢;教師通過實驗室管理平臺實現對實驗資源的高效整合,并將相關文件上傳進行共享,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機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其更好地開展科研活動提供支撐。實驗室管理人員通過信息化技術,可以全面掌握當前的實驗室使用情況,并根據系統提供的數據信息制作數據表。
在學校信息化實驗室建設過程中,要積極與時俱進,定期組織開展實驗安全培訓教育,建立科學、合理的安全教育管理機制,基于多方面進行統籌和規劃、科學部署,加強對安全隱患的綜合治理,最大程度地保障信息化實驗室的安全應用效果。同時,要注重對實驗化學試劑、危險品等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證體系和防控設施,提高對防控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更好地為信息化實驗室管理系統應用夯實基礎。為達到信息化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增效,院校要加強內部組織架構的構建,明確分工,保證安全管理效果。
智慧實驗室的搭建主要是基于智慧校園理念,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驗室建設相融合,進而提高實驗室信息化技術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實現對相關儀器設備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在實驗室整個系統框架搭建下,對教學過程進行可視化記錄,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整合,為師生提供一體化的實驗室學習模式,并在系統平臺動態化管理過程中實現信息技術與智能化設備的融合。
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借助物聯網技術搭建能夠感知的物理環境,保證實驗操作互動效果,營造開放、共享的實驗信息服務平臺,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支持下,更好地實現實驗室的自動化管理,保證實驗教學的交互效果,更好地評價實驗教學成效,加強實驗操作指導。信息化實驗室搭建的軟件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感知層。在物聯網技術、智能感應技術的支持下,借助射頻標簽、傳感器等自動標識,實時獲取監測信息,實時采集實驗室環境、設備信息等;信息化實驗室設備感知層設備包括門禁系統、多媒體設備、攝像頭、新風系統等,優化了實驗室環境條件,設置高頻RFID設備,實現門禁管理目標。同時,增設刷卡考勤、無感知考勤設備,對教學過程進行智能錄播,對實驗教學全過程進行采集,保證了實驗室的安全監控。基于RFID的感知方法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RFID的感知方法
(2)網絡層。實現了人與人、設備和設備之間互聯互通目標,基于智慧校園理念,保證硬件設備、軟件平臺等基礎設施的信息傳輸效果,為師生提供安全、有序的網絡環境,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同時,網絡層提供了有線網絡、無線網絡和物聯網等技術應用途徑,保證了網絡之間的協調性,進一步優化了信息空間和物理空間的聯通效果。
(1)實驗室教學管理模塊。借助智能化排課系統進行課程設置,管理人員依據實驗內容、相關儀器設備制作實驗課表,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也促使師生能更好地掌握實驗教學時間。同時,將教學管理系統與門禁管理系統相結合,實現了與校園一卡通的對接,科學地對實驗批次進行劃分,智能化地安排考勤簽到,對實驗過程進行實時跟蹤,切實強化實驗管理效果。
(2)信息化實驗室開放管理模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實驗室不同資源的高效整合,以更加開放的時間和空間形式呈現在師生面前,為師生實驗操作提供了優越的實驗條件,彌補了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弊端,提高了學生參與實驗操作學習的積極性。信息化實驗室的開放管理遵循大型儀器開放原則、實驗項目開放原則,注重培訓管理和實驗過程管理,同時,注重耗材管理。
(3)高清視頻示教系統模塊。由于實驗現場條件受限,觀摩人數諸多,為保證學生學習效果,需要借助高清視頻示教系統進行教學,以提升學生現場觀看效果。示教系統包含實操視頻的錄制、直播視頻、自主學習等功能,能完整地記錄示教過程,將教學錄像上傳到資源平臺后,學生可自主進行學習,畫面更加直觀,實時記錄現場操作情境,交互效果較強,同時,支持學生在線上傳視頻,更利于教師掌握實驗教學反饋。
在智慧校園建設理念驅動下,不斷優化和改進實驗室信息化網絡平臺,大大提升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實現對儀器設備、人力資源的配置和整合,并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精細化管理,驅動管理模式朝標準化方向發展,確保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下,保證信息資源共享和互動效果,最終提升高職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