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陽
當前,新冠疫情仍在持續,盡管我國大多數地區的中小學已正常進行教學工作,但國內偶有確診病例新增以及國際社會疫情持續肆虐的新聞,仍讓不少兒童感到恐懼與不安。疫情的反復波動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能意識到兒童心理防護的必要,以及怎樣與兒童一同應對心理壓力成為大眾關注的要點。
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會經歷大量外向的接觸以及內向的體驗,這是兒童心理發育的必要基礎。疫情發生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兒童的生活環境固定在較之前更封閉的家中。日常生活規律被打亂,無法按時外出娛樂,同伴交流減少,這些變化都導致兒童對外的接觸被阻隔。然而,兒童獲得資源的能力有限,他們無法像成年人一樣通過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只能受限于所處的環境,這很可能使他們異常緊張,進而對心理發展造成影響。
當外界通道變得狹窄甚至關閉,兒童將更多尋求向內的體驗,相應的對負性情緒的體驗就可能增強。兒童的心理正處于發展之中,其可塑性相對較強,這就導致在一場災難中,不同的處理方式可能引領他們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如果給予適當的心理防護,不僅有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會啟發他們對于很多未知事物的思考;但如果選擇忽視,則會為創傷的到來埋下種子。
兒童往往能敏感察覺自身變化,但缺乏將這種變化準確表達出來的能力,因而家長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兒童的心理異常進行識別:

有時兒童異常心理僅僅表現在軀體上,有時則表現在情緒、行為、能力等多個方面。家長應熟悉兒童現階段的情況與習慣,既與過往發展縱向對比,也與同齡兒童橫向對比。如果這些異常表現持續達到2周,且影響到兒童與外界的正常溝通、接觸,應及時應對,就近詢問初級保健醫生或撥打醫療機構的心理咨詢熱線,如需進一步診療時,應帶兒童去??漆t院或綜合醫院的心理咨詢門診,經過系統的檢查與評估,得到較為準確的診斷與治療。
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叫靜止臉實驗,證明母親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這對兒童心理教育有很大的啟發。
一個兒童在還沒有體驗到自身力量的時候,往往需要通過父母的關注與支持來完成與周圍環境接觸的自我準備。作為家長,如果在疫情中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就很可能將自身的焦慮通過種種無助、混亂的行為模式傳遞給兒童,從而影響他們正常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不應該率先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了孩子,而應該學會隨機應變,成為兒童積極情緒的支撐。
兒童從來不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只是有時無法將這些體驗講出來。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明確提出,一個滿足了生理與安全需要的個體會主動尋求滿足愛與歸屬的需要。兒童也不例外,他們同樣渴望自己的想法被接納,因此往往會在自己的行為模式中賦予強烈的內心體驗。
一個真正能夠共情的家長不會對兒童的任何體驗避而不談。相反,察覺兒童行為背后的隱藏含義,站在兒童的角度去考慮這次疫情到底帶給了他們什么,并通過溝通告訴孩子他們的體驗并不孤單,這很重要。家長可以嘗試進行恰當的自我暴露來試探兒童的想法,探討彼此心中對于這次疫情的擔憂,商議以家庭為整體的應對方式。個體焦慮的來源往往是不確定性和缺乏支持,家長若想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緩解兒童的焦慮,就要在最大程度上讓兒童獲得心理支持。
這里介紹兩個簡易的放松技術,可以與兒童一起練習。
1著陸技術。當感受到焦慮情緒時,先讓自己坐好,將注意力集中到身體上,感受身體與椅子的接觸、雙腳與地面的接觸,感受手指與腳趾的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覺知,讓自己的關注點從內在的情緒體驗轉回到外部世界。
2中斷與深呼吸。當你感受到孩子正在經歷負性情緒時,讓他先停下手中的事情,找到一個舒服的軀體姿勢,循環幾次深呼吸,并仔細關注當下的感受,而后再回到剛才未完成的事件中。

父母的引導往往決定了兒童對一個事件的關注點。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家長應該根據其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學齡前的兒童往往還不能對“疫情”這一概念有很好的了解,家長可以借助故事、游戲等來告訴兒童正在共同面對的挑戰,付出陪伴的同時也讓他們收獲了對新事物的認識。
學齡期的兒童有更好的交流能力,家長可以與兒童一起探討面對疫情時不同行為的正確與否,啟發他們獨立思考,明確存在和責任的意義。
當家長識別出兒童存在難以糾正的不適當行為或常見的心理行為發育障礙時,應及時尋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區(縣)級及以上婦幼保健機構的心理行為發育門診的幫助。經指導,必要時應前往心理相關專科門診或??漆t院接受治療。
在任何一次重大危機事件面前,兒童都是需要呵護的弱勢群體。危難時刻,更需要新生力量的茁壯成長。希望廣大家長在關注疫情發展的同時,不要忘記關注身邊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