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北 郭文彧 劉士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
世界商業航天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各國航天活動紛紛瞄準商業市場,航天活動的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民營化、私有化也開始出現。經過了50余年的發展,商業航天已經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政府航天和軍事航天,并且在競爭力和技術進步性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成為世界航天領域一支重要的力量。當前,我國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處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商業航天成為我國航天產業新熱點、新載體、新機遇,成為眾多企業布局的新領域。
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和企業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多項航天發射計劃和研制任務被推遲或取消。由于疫情造成全球經濟整體下滑,部分航天企業陷入現金流危機,申請破產保護或者關停業務。
盡管全球經濟低迷,但總體上并未影響商業航天的發展。2020年歐洲咨詢公司(Euroconsult)發布的報告顯示,包括政府航天投資和商業航天收入在內,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再創新高,達到3850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經濟總量約為3150億美元,約占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總量的82%;政府投資約為700億美元,約占比18%。
與此同時,2020年商業航天公司的私人投資創下了新的年度紀錄,達到89億美元。全球頭部商業航天企業異軍突起,包括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一網公司(ONEWEB)和火箭實驗室公司(RocketLab)等,成功完成了多項商業航天任務。
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同樣勢頭迅猛。在國家政策支持的利好環境下,我國商業航天正成為國家航天發展的新興業態,是極為重要的、新的增長極。
2015-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為8362.3億元,同比增長23.5%。目前,我國商業航天公司數量已超過160家,產業規模已達數千億元人民幣。
從我國商業航天公司產業鏈布局來看,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呈現出三個特點:①商業航天各領域逐漸涌現出頭部企業,但發展良莠不齊,馬太效應明顯;②我國衛星產業集中在衛星研制和發射領域;③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還未大規模進入電子元器件、終端類產品、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等航天領域。

2015-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

2020年國內商業航天各細分領域融資額占比情況[2]
2020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融資總額達90.13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76%,創歷史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下,商業航天投融資并未受到影響,這表明商業航天具有極強的抗風險性。2020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融資次數為32次,相較于2019年明顯降低,但融資金額顯著增加,單筆融資額增加近3倍,意味著某些商業航天小型公司已被淘汰,資本逐步聚焦到有前景的公司;或是商業航天公司已過初創期和天使輪階段,現已具有一定規模,公司估值明顯上漲。
2015年-2021年4月,共有392家機構參與了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及商業航天產業鏈布局,包括經緯中國、中科創星、順為資本等眾多知名投資機構都已相繼布局。除此之外,在投資企業中還有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騰訊投資、碧桂園創投等大企業創投的身影,大企業也開始嘗試利用商業航天賦能其主營業務。
根據2020年國內商業航天各細分領域融資額占比情況來看,火箭總體制造公司依然是目前國內資本最關注和最易投資的對象。
2020年,國內資本主要投資在衛星制造和發射領域,與2019年全球衛星收入模式相悖(2019年,全球商業航天領域內,地面設備制造和衛星服務收入占收入總額的93%)。這表明我國的資本仍聚焦于產業鏈上游,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衛星制造和發射兩個領域的上游關系清晰,盈利邏輯和模式也較為清晰,相較于衛星,火箭制造的盈利模式更為清晰,也獲得了更多的投資;②衛星應用、衛星運營兩個領域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盈利的模式和場景還不清晰;③目前的創業者主要來自于系統內單位,熟悉的領域還是衛星制造和衛星發射,主要以技術驅動來推動企業發展;④上游衛星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下游商業航天公司無法獲利,很難向商業化發展,所以目前很多商業航天公司通過自身研制生產衛星,降低制造成本,實際運營過程瞄準下游產業,實現公司盈利;⑤商業航天公司通過自己研制生產的衛星,獲取獨有稀缺的數據資源。
目前,我國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展模式不只是局限在簡單的售賣圖像和圖片,或是復制大型央企的航天發展路徑,而是根據發展趨勢,為公司設定較清楚的定位和發展模式,瞄準當前和未來市場,積極開啟行業變革,探索商業航天的新形態、新業態、新領域。
吉利科技集團下屬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瞄準商業衛星研制、通信網絡、星基高精位置服務領域,從衛星研制到衛星應用,未來將運用車聯網和物聯網推動汽車制造業智能轉型升級,帶來汽車產業的變革性發展。銀河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將通過載荷數字化,將摩爾定律引入通信衛星領域,提升“星上算力”,全面加快衛星技術迭代,并通過通信衛星系統應用層面創新,盡快推動衛星網絡與地面5G網絡“無縫融合”。
我國商業航天發展起步晚,市場規模還不夠大,商業航天企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為了進一步推動商業航天發展,本文提出以下3點發展建議。
經濟效益和成長前景作為商業航天項目的主要評價考核要素,商業航天公司應更加注重成本觀念,同時在成本允許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和效益。商業航天公司應從需求、成本、性能的系統權衡中全面挖掘,運用設計方法創新、研制流程優化、商業化產品選用、生產線建立、項目管理和質量管理程序優化等手段,逐步建立適應商業航天發展的科研生產管理體系。此外,相關部門應建立和完善商業航天統一的產品設計和生產標準,降低商業航天成本,滿足批量化設計和生產的需求,從而支撐商業航天市場需求。
從國外的商業航天發展路徑看,商業航天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支持,不僅是國家資本,更多需要社會資本支持。盡管目前商業航天市場已經吸引了多數資本市場的關注與進駐,但國內有限的資本力量仍達不到大規模推動商業衛星發展的要求。一般來說,商業航天具有高技術、高投入、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很難快速取得飛躍發展,需要創業者與資本方有足夠的耐心。
商業航天包括太空旅游、太空文化、商業化運輸、太空采礦和太空生物等。我國商業航天公司應加速推動技術產品優勢與市場資源優勢的深度對接,通過優勢技術,獲得更多市場需求,有效撬動優質市場資源,將更多先進的商業技術、產品和模式引入商業航天,建立多方協作的大市場體系和盈利模式,努力構建政府、企業和投資機構相互支撐的商業航天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