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群,徐博剛,沙彩麗
(天津市化學試劑研究所有限公司,天津300240)
土壤中多環芳烴的修復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三大類,其中化學修復中的原位化學氧化技術是目前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一種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其主要過程是通過直接向污染土壤中注入氧化劑使污染物降解轉化成無害化的物質。
過硫酸鹽高級氧化法是在一定條件下可分解產生活性物質過硫酸根自由基,并通過活化劑促進過硫酸鈉產生高濃度過硫酸根自由基,從而提高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過硫酸鹽氧化法具有穩定性好、pH適用范圍廣、綠色環保、氧化過程中生成的硫酸根在土壤環境中存留時間較久的優點,該法在國外內工程中應用較為廣泛。
本文采用過硫酸鈉化學氧化修復技術來對污染土壤進行治理,化學氧化技術中選擇的最佳藥劑、藥品與溶劑的最佳配比及各個區域內所需藥劑的理論量為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討論了不同因素對過硫酸鈉降解土壤中多環芳烴的影響,并對其中的過硫酸鈉的加入量、活化劑種類及加入量、放置反應時的溫度條件進行優化。
過硫酸鹽作為原位化學氧化技術中新興的一種修復劑,其氧化過程的機理是,在活化方式的作用下致使本身的-〇-〇-斷裂產生具有強氧化性的·自由基,從而氧化降解目標污染物,熱、過渡金屬離子、紫外光等是常用的過硫酸鹽活化方式。
苯并(α)芘,日本進口分裝;過硫酸鈉,分析純,天津市化學試劑研究所產品;雙氧水,分析純,氧化鈣,分析純,天津市化學試劑研究所產品。其他原料皆為分析純。
全自動翻轉式振蕩器(SHB-Ⅲ),北京高科自動化研究院產品;便攜式pH計(PHS-3C),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產品;電子分析天平(FA1004),上海精密儀器儀表有限公司產品。
本實驗通過主動添加污染物質苯并(α)芘,來模擬污染土壤的方案。考慮到苯并(α)芘不溶于水,因此通過長時間充分的震蕩拌合達到混合均勻。具體操作為精稱土壤400g一份,共計十份。然后再向土壤中投加精確稱量的污染物質苯并(α)芘20mg。接下來將這十份分別在震蕩器上震蕩拌合20h,污染物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含量為50mg/kg。
向預制好的在震蕩器中的污染土壤樣品中分別加入不同重量比的過硫酸鈉,以及不同的活化劑。然后再次震蕩混合0.5h。待混合結束后,將土壤樣品移入專門容器內,密封靜置。放置在不同溫度下進行降解。放置降解14d后,統一檢測。
本實驗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實驗。四因素分別為氧化劑過硫酸鈉的加入量、活化劑種類、活化劑加入量以及放置反應時的溫度。各因素水平條件為:因素A:過硫酸鈉的加入量。因素A1:0.5%(氧化劑過硫酸鈉的加入量與被污染土壤之間的重量比);因素A2:1%;因素A3:1.5%。
因素B:活化劑種類。因素B1:石灰(氧化鈣);因素B2:雙氧水;因素B3:石灰與雙氧水復配。
因素C:活化劑加入量。因素C1:活化劑∶過硫酸鈉=1∶2(重量比);因素C2:活化劑∶過硫酸鈉=1∶1.5(重量比);因素C3:活化劑∶過硫酸鈉=1∶1(重量比)
因素D:放置反應時的溫度(考察的是白天溫度差別,夜晚一致)。因素D1:放置反應白天時,溫度在10~15℃;因素D2:放置反應白天時,溫度在5~10℃;因素D3:放置反應白天時,溫度在-5~5℃。

表1
1#3 6.3 ,2#46.8,3#37.3,4#19.4,5#35.7,6#25.5,7#31.7,8#15.2,9#28.2,10#33.1。
將樣品含量轉化為去除率,結果為(%):1#29.4,2#6.4,3#25.4,4#61.2,5#28.6,6#49.0,7#36.6,8#69.6,9#43.6,10#33.8。

表2
2.4.1 因素A
過硫酸鈉的加入量(過硫酸鈉的加入量與被污染土壤之間的重量比)變化對去除率的影響結果為:
因素A1:0.5%;K(A1)=(29.4+6.4+25.4)/3=20.4%
因素A2:1%;K(A2)=(61.2+28.6+49)/3=46.3%
因素A3:1.5%K(A3)=(36.6+69.6+43.6)/3=49.9%
R(A)=49.9-20.4=29.5%
因素A結果分析:通過實驗數據分析發現,隨著氧化劑過硫酸鈉加入量的增加,土壤中的苯并(α)芘的去除率也一同增加,結果顯示是正效應。但是,1%加入量帶來的效費比最大化,A2因素的加入量是A1的兩倍(200%)而去除率增加了(226.96%),基本上是等比例增長。而A3因素的加入量是A1的三倍(300%)而去除率增加了(244.6%),A3因素的加入量是A2的一倍半(150%)而去除率增加了(107.78%),不是等比例增長。可見通過增加氧化劑用量來提高去除率不是無限有效的。
2.4.2 因素B
活化劑種類對去除率影響結果為:
因素B1:石灰(氧化鈣);K(B1)=(29.4+61.2+36.6)/3=42.4%
因素B2:雙氧水;K(B2)=(6.4+28.6+69.6)/3=34.9%
因素B3:石灰與雙氧水復配K(B3)=(25.4+49+43.6)/3=39.3%
R(B)=42.4-34.9=8%
因素B結果分析:通過實驗數據分析發現,不同的活化劑對氧化劑的影響差別較小。其中石灰效果最好價格也廉價使用也安全。單獨使用雙氧水的效果最差,這可能跟雙氧水化學性質活潑,短時間內就失效有關。而復配的效果在兩者之間,顯示出復配的意義不大。
2.4.3 因素C
活化劑加入量對去除率的影響結果為:
因素C1:活化劑∶過硫酸鈉=1∶2(重量比);K(C1)=(29.4+49+69.6)/3=49.3%
因素C2:活化劑∶過硫酸鈉=1∶1.5(重量比);K(C2)=(6.4+61.2+43.6)/3=37.1%
因素C3:活化劑∶過硫酸鈉=1∶1(重量比) K(C3)=(25.4+28.6+36.6)/3=30.2%
R(C)=49.3-30.2=19.1%
因素C結果分析:通過實驗數據分析發現,隨著各種活化劑加入量的增加,土壤中的苯并(α)芘的去除率反而下降了,結果顯示是負效應。可見通過增加活化劑用量來提高去除率是無效的。
2.4.4 因素D
放置反應時的溫度(考察的是白天溫度差別,夜晚一致)對去除率的影響結果為:
因素D1:放置反應白天時,溫度在10~15℃;K(D1)=(29.4+28.6+43.6)/3=33.9%
因素D2:放置反應白天時,溫度在5~10℃;K(D2)=(6.4+49+36.6)/3=30.7%
因素D3:放置反應白天時,溫度在-5~5℃;K(D3)=(25.4+69.6+61.2)/3=52.1%
R(D)=52.1-30.7=21.4%
因素D結果分析:通過實驗數據分析發現,因素D3的去除效果明顯好于其他兩個。根據一般常識我們可以認為溫度越高反應效果越好,從而使得去除率就越高,但是結果顯示低溫的效果最好。
2.4.5 各個因素的影響因子
R(A)29.5%>R(D)21.4%>R(C)19.1%>R(B)8%;
2.4.6 最優水平組合
因素A3:過硫酸鈉的加入量1.5%(與被污染土壤之間的重量比);
因素B1:石灰(氧化鈣);
因素C1:活化劑∶過硫酸鈉=1∶2(重量比);
因素D3:放置反應白天時,溫度在-5~5℃
考慮的A3和A2之間的極差太小,可以綜合費效比而選擇A2。
對比上面的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為:在污染物為苯并(α)芘為主的多環芳烴的土壤修復實踐中。以活化過硫酸鈉為氧化劑的降解方法的各因素考察顯示:過硫酸鈉的加入量(過硫酸鈉與被污染土壤之間的重量比)為1.5%,活化劑為石灰(氧化鈣);加入量為過硫酸鈉重量比1/2;放置反應溫度在-5~5℃時為最佳降解反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