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慶 廣西華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在房屋建筑中應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有助于減少工程造價,縮短工期,并且生態環保效益突出。為有效推動建筑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展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使建筑工程保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為了充分發揮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優勢,需要相關技術人員以及施工人員充分把握該施工技術的要點,在實際工程建設期間,嚴格依據相關規范與要求,實現標準化作業,全面提升建筑資源利用率,為工程建設施工提供良好的節能減排效果,同步強化工程整體質量與效益。
首先,房屋建筑工程在進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期間,所運用的預制裝配式結構構件無需進行現場制作,一般都是事先預制好,再運輸至施工現場展開安裝。這種方式顯著減少了施工作業量,使施工效率得到明顯提升,有助于縮短施工工期。
其次,在房屋建筑中進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具有非常好的施工效益,不僅能大大減輕施工工作量,還可在施工中規避多種常見施工問題。因為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期間,能夠使模板使用量大大減少,而裝配式構件均為半成品,可明顯提升現場施工速度,節約近一半時間,同時還可有效減少工程受到人為誤差等因素干擾,減少因技術不熟練或施工工期延誤引發的經濟損失。同時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應用下,所涉及到的養護流程較少,降低了工程養護成本[1]。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在施工期間所消耗的施工材料相對更少,可有效提升施工效益。
再者,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在施工期間所運用工序比較簡便,在相關技術與規范配合下能顯著提升施工準確率,尤其是運用預制構件展開施工處理,可有效保障施工準確性,避免發生施工問題,確保施工質量。
最后,房屋建筑施工中選擇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能夠有效提升工程的節能減排效果。因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能夠有效減少材料浪費情況出現,有助于推進國家綠色建筑行業發展,并可推進落實我國可持續發展相關政策。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實際施工期間,能夠有效減少對環境和空氣的污染,并可減少施工當中所產廢水量,此技術的應用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在傳統鋼模板施工期間,經常會受到人為因素影響使模板受到一定損失,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其在施工中保持著巨大優越性,可有效解決溫度、天氣等客觀因素對現場施工的影響,促使后續混凝土澆筑工作保持更高成功率。綜合分析,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除了可以節約施工時間,保證施工進度,還可有效減少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與破壞,促進綠色施工技術發展。
某房屋建筑工程項目在施工中主要運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相關工程參數可見表1。

表1 某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相關參數
此工程的主要使用功能為居住與配套服務用房,包含高層住宅8 棟,幼兒園及相關配套用房2 棟。其中高層住宅主體結構是裝配整體式結合現澆混凝土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地上1 層及以上的樓板運用的是預制疊合板,地上5 層及以上的豎向構件運用的是預制PC 墻板。根據合同要求,PC 構件的整體配裝率不可低于50%,實際設計配裝率不可低于53%。該工程的公共配套服務用房、地下車庫和幼兒園均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以該工程為案例,下文介紹了房屋建筑工程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要點。

采取合適的方式運輸預制構件,并且在預制構件運輸期間,嚴格依據設計路線行進,到了施工現場要結合預制構件具體特點,合理安排存放位置。在對預制構件進行運輸與放置期間,要以合適的方式做好運輸固定、支墊及成品保護等,以免對預制構件質量產生影響。在放置與存儲預制構件期間,需結合預制構件具體規格、構建受理狀態、品種等參數分類存放,保證構件性能不會受損。
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期間,預制墻板吊裝施工屬于關鍵性內容,在具體施工期間,需要關注以下要點:(1)對預制墻板進行吊裝施工時,首先要全面清潔外墻基礎面,保證在預制構件安裝施工期間,接觸面不會因存在雜質而影響施工。若在吊裝施工過程中環境溫度比較高且濕度較低,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噴水作業,使基礎面保持一定的濕潤度。但在噴水時,要加強對用水量的控制,不能存在積水問題,以免造成不良影響。(2)施工期間須嚴格依據施工方案作業,清晰地確定軸線關系,同步放出安裝控制線與外墻定位線,使預制構件可以更加精準、快捷的安裝施工。在預制墻板吊裝施工過程中,需要將插鋼筋板的定位裝置安裝在墻身上,嚴格檢測鋼筋安裝位置,以免因為誤差影響到施工質量。還要合理地控制構件拼縫標高,通過墨斗明確標注放墊片的位置,之后再通過墊片實現找平處理,確保施工質量。
為了充分保障該房屋建筑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需要重點關注混凝土施工技術。首先,要在混凝土澆筑作業開展之前,嚴格審核水、電、弱電以及通風空調、消防等方面內容,同時基于實際施工情況,全面審核施工圖紙,在完成驗收后方可進行混凝土澆筑作業。在混凝土澆筑期間,通常選擇分層澆筑的方式,同時要在澆筑作業中嚴格控制澆筑厚度。結合本工程設計要求,每層澆筑厚度需要保持在50 cm,澆筑期間任其斜向流動,保持層層推移。澆筑施工過程中,在首層澆筑層達到初凝狀態之后,再進行第2 層澆筑,以確保混凝土澆筑質量合格[3]。
完成混凝土澆筑作業后,要展開振搗處理,并且振搗要保持快插慢拔的作業方式,振搗處理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均勻振搗、上下抽動的狀態,可交錯式也可并列式,使混凝土澆筑表面具有良好平整度。振搗作業期間還要合理控制插點間距,結合本工程相關參數與要求,插點間距需保持在30 ~40 cm 內,向下插入期間要在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插入5 ~10 cm,并注意依次震蕩,不可存在跳躍現象,以免發生漏振問題,在此基礎上保證施工質量[4]。完成混凝土澆筑作業4 ~8 h 內,要及時處理表面泥漿,同步清除掉部分浮漿。在對泥漿進行處理期間,主要通過長刮尺進行刮平作業,之后利用木抹子實現搓平與壓實。
混凝土初凝后,若表面存在裂縫,需要在終凝前進行二次處理,全面消除裂縫,以免影響施工效果。在完成混凝土施工后,需及時展進行測溫處理,在測溫作業開展過程中,要進行詳細記錄,并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對應處理,以免因溫度不當影響到混凝土施工質量。進行測溫作業時,測溫線要與電子測溫儀保持連接,在主機插座中插入插頭,保證測溫點溫度可以清晰地顯示在主機屏幕中,確保測溫數據可以及時、準確的采集與記錄[5]。
隨著現代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因其諸多優勢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為了廣泛推廣并應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需要相關工程在施工期間充分掌握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優勢與應用要點,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與標準展開作業,確保施工質量,充分發揮該技術的應用效益,逐步推進建筑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