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梅
這是個“網紅”爆炸的時代,網紅“一夜成名”的效應正吸引著相當多的人趨之若鶩,教育也不例外。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周遭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影響力、關注度,提升自身所謂的“知名度”,不惜打造亮點,制造噱頭,一天到晚都在想盡辦法搞出一些新花樣,然后借助網絡平臺,尤其是“某音”以及“某信”公眾號向外進行營銷,以吸引流量,博取眼球,追求利益最大化。
教育中的網紅噱頭大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蹭熱點,比如國家號召大家要“節約糧食”,于是吃學生剩飯的校長就誕生了,耗時費力的“光盤行動”評選活動也就亮相了;教育部主張“勞動教育”,于是搞一塊菜園地,種點油菜花,寫點浪漫的遠方詩句就熱鬧地來了。第二,標新立異出花招,人無我有最重要,比如率領學生跳鬼步舞,自創三字經操、千字文舞,自稱傳統文化傳承與身體鍛煉兼而有之,一些名目繁多的鍛煉項目紛紛出臺,也不管科不科學、合不合理。事實上,國家廣播體操從第一套推廣到第九套,是科學而嚴謹的,有助于鍛煉學生身體,現在某些學校以創新與滿足學生喜好為名,卻可能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相去甚遠。第三,追求視覺效果,比如在學校活動中搞人海戰術,采用遙控飛機航拍,為了一個鏡頭、一句口號反復操練,以形成“大片即視”感,給人以震撼,達到吸睛效果。第四,講故事,情感綁架,如為宣傳名師,編劇本,搞群演,講故事,煽情動人。這些噱頭最終都得有個出口,那就是“廣而告之”。一方面利用網絡自媒體力量制造流量,有些學校還以自己獲得了多少閱讀與點贊而自豪,甚至還動用學校龐大資源去拉流量;另一方面動用傳統官方媒體推波助瀾,達到轟動效應。當然,最后有沒轟動效果是另外一回事。大家對“網紅”效應樂此不疲的背后既是社會浮躁的產物,也與吸引教育主管部門關注以獲取業績認可的思維慣性有關,管理人員若能從中獲得實際利益,就更助長了這種急功近利的風氣。
網紅思維滲透到教育行業的背后反映我們教育中有些深層次問題需要厘清。首先,教育業績并非“政績”,一味以政績思維來看待教育難免造成管理者唯上不唯下、唯權不唯實,過度宣傳、目中無人的教育管理觀。畢竟教育中關鍵的因素是人,是具體而鮮活的、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生命,師生群體不能成為管理者意志的附屬品乃至于犧牲品。其次,教育到底是做給誰看的,很多時候,學校做給上級主管部門看,班主任做給家長以及學校中層與校長看,老師做給聽課的專家評委看,唯獨不是做給學生看的。于是,我們的說教高尚而動聽,但是行為卻是相當不誠實,因此,學生在校時候難免就成為被動表演者,成長后就成為精致利己主義者以及道德作弊者,對社會的破壞力可想而知。再者,教育該如何去欣賞“真善美”,應該看到,教育的概念化、美文化現象已經掏空了教育本真,極具“觀賞性”的教育景觀背后,不管是人的景觀還是物的景觀,很可能就是一場喧囂式造假運動。理念寫在墻上、口號掛在嘴上、名人貼在櫥窗,五花八門的宣傳路徑讓一節普通班會課都能高大上起來,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其實“淺草才能沒馬蹄”。形式主義的東西為何能在校園中泛濫,關鍵是“真善美”的缺位,不能滿足急功近利的教育需求。事實上,“真善美”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時間的沉淀、價值的彰顯以及人性的尊重。教育沒有奇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育就是平庸的,所謂名人名師名校以及優秀學生都只是教育的偶遇,我們面對的大多數是平凡平庸的大眾群體,學生亦然,若教育總想制造點奇跡,產生點轟動,吸引點眼球,有如網紅,只會在“假惡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此,回歸平淡、平凡、寧靜,教育才真正是在育人樹人。
最后,回到網紅思維話題,要防備學校過度宣傳就應該打斷宣傳出政績的利益鏈,減少行政化思維對教育的主導,減少花樣百出的各種比賽與評價,比如網絡投票;同時,也要減少教育標準化沖動,比如教育主管部門規劃各種參數與指標來評選名師名校,避免助長教育的浮躁。有些明星教師總能霸占各種舞臺,獲取相當可觀的資源與實際好處,問題是,教育發展是普通教師群體在背后默默支撐的結果,這種不對等態勢產生的示范效應其實就是網紅思維的翻版。換言之,我們的教育應給予教師一張安靜的辦公桌,一張平靜的講臺,讓教育的問題真正由一線老師說了算。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黃佳銳